月嫂“乱证”迷人眼,亟待制度规范

2019-04-02 09:00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50888) 扫描到手机

文/张玉胜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的火爆导致月嫂行业良莠不齐,交一两千块钱,培训7到10天,拿着培训中心颁发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证书,就可以出师接单。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月嫂中心及相关机构,其从业人员所持有的证书难辨真假,而且消费者也不知道该依据哪个部门的口径来对此进行鉴定。(4月1日央广网)

尽管“持证上岗”已成当下家政服务的常态,但他们的“证书”是如何取得、“资质”该怎样保证,却成为众多消费者挥之不去的疑问和忧虑。比如,月嫂市场火爆的背后,就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问题。“高级母婴护理师”“高级育婴师”“金牌月嫂”等,“乱证”渐欲迷人眼。尤其是对于那些动辄要价上万元的所谓“金牌月嫂”,其含金量究竟几何,人们不得而知。这一切都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

2016年2月正式实施的《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虽对母婴生活护理的服务质量和家政服务的机构划分进行了界定与规范,但由于这种“行规”仅属指导性规范而非强制性标准,导致在培训、评级、审核、发证等诸多环节,各吹各号、乱象丛生,谁是“金牌”、谁上“星”,全由培训机构说了算,甚至只要肯交钱,就可“7天速成”;发证部门也莫衷一是,而且都声称“证件有效、全国通用”。

遏制月嫂市场乱象,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章立制、制度管控。鉴于家政公司的服务项目需经过不同部门的审批把关,其服务项目的监管治理也需要有相对应的明确部门。比如,月嫂服务的对口管理单位究竟是卫生部门还是人力部门,抑或工商部门,需有法律意义上的管辖界定。即便是需要多部门联合监管,也需要有明确的牵头主管,以防权责不清、九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