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到2021年创建100亿元的集聚区10个以上

2019-04-03 18:32 半岛网阅读 (46356)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岛城每年最高5000万元奖补先进集聚区,到2021年创建百亿集聚区10个以上

半岛记者 娄花

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仍将是本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战场。4月3日,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本市制定形成了《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统筹创建一批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选择部分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攻方向,对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 破解产业集聚区“低小散”的发展现状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针对当前各区市工业产业集聚区“低小散”的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同质化”的竞争局面。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产业布局散、集而不群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领域,着力解决产业竞争力弱的新问题,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度、要素资源集约度、主导产业集聚度。

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为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学习借鉴无锡、苏州、武汉等城市的经验做法,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区市政府多次研究,制定形成了《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通过三年努力,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纳入全市战略层面的产业集聚区。

目标:到2021年创建100亿元的集聚区10个以上

“文件起草过程中,立足新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握三个原则,实现四大目标。”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个基本原则为一是定向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立足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推动企业和项目定向集聚,集中资源打造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集聚区。二是聚焦主业、集群发展的原则。聚焦集聚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链式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积极营造创新协同、相生相长的产业生态系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是高效集约,绿色发展的原则。坚持要素集聚、资源集约,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集聚区投资强度、亩产效益和主导产业集聚度,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而实现四大目标为一是平台效应成效明显,基本建成承接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到2021年,创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集聚区10个以上,其中过1000亿元的集聚区3个,基本建成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产业集聚稳步提高,到2021年,力争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70%左右。三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集聚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到2021年,各产业集聚区培育建成10个以上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60%以上。四是绿色发展持续转型。到2021年,产业集聚区新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达到350万元/亩、亩均税收30万元/年,或年每平方米营业收入达到5000元、税收300元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亮点:实施六大专项行动 

“文件确定了六大专项行动,分别是实施规划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产业集群提升行动、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土地集约利用行动、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实施服务保障提升行动,每个行动都有工作重点和创新亮点。”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突出规划先行,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引领,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等开发建设模式,将规划提升作为第一项专项行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求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区必须明确主导产业,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修编工作,抓紧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设置产业发展区、商务服务区和居住生活区。目的要锁定工业用地空间,防止商业地产等挤压产业发展空间,切实将集聚区打造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平台。

突出名企引领,围绕集群发展,探索实施“平台+公司”和“管委+平台公司”等专业化招商,制定主导产业招商路线图。强化名企引领作用,每年引进1个以上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含制造业500强、服务业500强)项目、5-10个投资过亿元产业项目,引进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研发骨干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研发、技术、配套等核心能力,主动设计产业链,集聚配套上下游创新要素和生产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名企引领、产业链配套”的集群发展模式。

突出创新协同,坚持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赋能传统研发机构,加快与新型研发机构深度对接。支持产业集聚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建设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等行业技术平台和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优先布局高技术制造业,统筹信息、空间、政策资源,着力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产业转化。

突出惠企利民,积极创造投资便利化、成本最小化的营商环境,探索在产业集聚区试行新批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用地企业可直接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后,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围绕降低投资企业成本,积极推行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用好“工业上楼”、标准厂房分割转让政策,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允许重点中小企业在自有产权的待建土地上按一定比例配建产业配套公寓(单位租赁住房),解决员工安居问题。这些政策将有效地为企业节约时间、空间和资金成本。

突出生态保护,坚持集约集聚,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固废集中处理,提升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在大中小企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导向、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强化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环保网络化监控。推进绿色工厂建设,积极创建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生态示范园区。

突出政策支持,为促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将产业集聚区发展纳入全市扩大高质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考核体系,突出主营业务收入、实缴税金、新增纳统企业、招商引资等重点指标,重奖集聚区管理机构,每年给予最高5000万元奖补,创历年最高。通过发挥“考核棒”的导向作用,实施集聚区动态管理。根据考核评价情况既能真金白银激励先进,又要淘汰排名落后的集聚区;同时对各区市培育的产业园区,按照“成熟一个、提升一个”的原则,纳入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区名单,市与区市两级共同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

进展:申报创建工作近期启动

尽快组织申报创建工作,“近期,我局进一步完善了创建市级重点工业集聚区的申报通知,将迅速组织区(市)启动申报创建工作。”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认真开展调研工作,有重点地指导协助部分区(市)政府科学规划产业集聚区创建的数量、规模和水平,尽量避免产业趋同或同质竞争。

完善年度考核评价办法,重点对照山东省《双招双引考核办法》,将原来制定的相对复杂的办法,进行了全面修改,锁定主营业务收入、实缴税金、新增纳统企业数、年度招商引资数、主导产业集聚度、新建项目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等7个主要指标,按照存量考核40%、增量考核60%的比重和标杆考核法的要求,起草完成《青岛市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考核办法》,突出可操作性,力求简便易行。

抓紧启动工作运行机制,抓紧建立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运行机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管领导、联络员等,根据集聚区申报、认定情况,筹备召开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区第一次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创建名单和集聚区年度考核评价办法。

建立产业集聚区运行统计系统,待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全市首批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名单后,积极构建产业集聚区运行统计分析系统。突出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和“双招双引”重点项目,建立集聚区数据信息定期报送机制,市直部门分工负责项目调度和运行分析,建立起常态化数据收集、挖掘和共享机制,提高产业集聚区运行监控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