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熊孩子”怎么办 精神卫生中心公益讲座为您解读

2019-04-11 17:10 半岛网阅读 (61332)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4月11日消息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俩皮孩子,妈妈对孩子的皮,却毫无办法。妈妈在地铁上,试图拉住这个,那个疯狂冲出几个车厢;妈妈控制住那个,这个就像脱了线的风筝。直到下地铁之前将皮孩子“擒”住,这场比赛才算结束。妈妈涨红了脸,孩子们似乎还想再比一比。

  小琪是一个3岁的婴幼儿,她经常在吃饭时大声哭叫,有时不满足要求甚至用头撞墙,摔砸桌上的物品,并把喂进嘴里的饭菜吐的满地都是。这时候父母赶紧停止喂饭,抱起她来不停地安慰,并打开电视给她看所喜欢的节目,让她饮果汁和吃零食,慢慢的,小琪便停止了哭泣。

  如果你有一个便调皮的孩子,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微信吐槽,老师电话吐槽,老师当面吐槽……昨天上课闲聊,今天上课画画,后天上课传纸条,就是不好好听课。

  教育方式自然五花八门,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为什么别人家的小狗能算数,水族馆的海豚会套圈,电影里的欢欢可以令行禁止,自己的孩子却油盐不进?可以说,许多家长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而大伤脑筋。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王婷婷医生建议到,作为家长,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下行为矫正这个概念,行为矫正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以改变各种问题行为。有研究证实,儿童不正常行为可以通过行为干预的方法加以控制甚至消除。行为矫正有一些基本方法,如行为强化、行为消失、惩罚、奖赏等,家长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基本方法,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方案,以帮助儿童塑造良好行为,改善不良行为。

  王婷婷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是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我们要认真对待。然而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和引导的机会。二是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这里惩罚,不是威胁,也不是打骂。因为学前儿童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和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孩子一会可能就忘记了,所以威胁意义不大。打骂也更不可取,因为很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指出,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因为情绪化,如果不听,更加哭闹。我们就要予以及时惩罚,但惩罚前要与孩子提前约定好,可以采取冷处理,如不予理睬的方式,或者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并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

  三是惩罚不是最终目的。很多家长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这样不好。我们想矫正孩子的行为,应该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笔、橡皮及玩具回家,很多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东西,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用完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同时,王婷婷向广大家长建议,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家长要掌握两个原则,一个是以身作则,因为父母是最好的榜样;一个是鼓励、赞赏原则,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将于4月13日本周六上午9:30在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安徽路32号)举办《行为矫正相关知识》的公益讲座,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王婷婷医生现场为大家介绍行为矫正相关的知识,与大家进行交流,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前来聆听。

  通讯员 齐文博 记者 孙贴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