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也有"低头族"!老人爱上智能机 别让手机变"危机"

2019-05-22 06:34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00888)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记者 付晓晓

过去几年,很多老年人接触互联网是从智能手机开始的。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不少老年人不再望“机”兴叹,主动学习新技能、拥抱互联网,和年轻人一起加入了“网上冲浪”的行列。

近日,一份针对1.5万条来自头部电商平台的老年手机消费数据显示,社交、易用性、娱乐、安全成为老年手机的主要需求。智能手机的丰富功能正被老年群体接纳和应用,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便捷

空巢老人解决生活难题

78岁的薛铭在同龄人当中算得上手机达人,他前后用过五部智能手机,社交、购物、拍照、支付等功能皆能熟练掌握。“手机确实方便,只要你会用,可以办很多事。”薛铭说。

一儿一女都定居国外,一年才回家一次,平日里只有薛铭和老伴儿相依为命,手机成为两老口和儿女之间联系的纽带。随着手机的换代和功能的升级,他们之间的联系也越发方便和频繁。

“他们都出国20多年了,刚开始的时候,我得专门到邮局打越洋电话,一分钟18块钱,太贵了,所以和孩子们联系得不多。后来家里装了座机,买了手机,但越洋电话还是很贵,我学会上网以后,和孩子们的联系才多起来。”薛铭告诉记者,五年前,他在儿女的建议下开始使用微信,彼此之间的沟通畅快了许多。“先是打字聊,后来学会发语音、打视频,现在基本上每天都会视频一次。”

儿女长年不在身边,薛铭不是没有抱怨。“别人说起来都很羡慕,都觉得你孩子成功啊,脸上有光啊,但是损失也大,我们这个家是散的,我们老两口年纪这么大了,没人照顾。”但抱怨也就是口头上说说,薛铭对儿女更多的是担心,“国外哪有那么好混,要是在国内,我们做父母的还能帮衬一把,现在有个什么事,也只能干着急,根本帮不上。”

和儿女联系多了,老两口的牵挂和孤独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化解。“俩孩子出去这么多年了,我们的孙子孙女都上大学了,都没在我们身边长起来,想想挺遗憾的。要是老见不到面,感情肯定越来越疏远。现在我们每天视频,感觉距离拉近了,虽然还是隔着一层手机屏幕,好歹是能看见他们什么样子,比只听个声音安心一些。”

没有儿女在身旁,薛铭和老伴儿的生活中难免有些不便之处。薛铭的家在七楼,没有电梯,每天爬上爬下是个问题,为了减少爬楼次数,他经常去附近市场或超市一下子买好一个星期的食材和生活用品。除了办理一些必要的事情,很少出门。三年前,薛铭学会了网购,购物的问题迎刃而解。“我现在吃的、用的很多都在网上买,快递员给送上门来,多好,不用我自己跑。”

退休之前,薛铭是青岛一所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退休后也一直在坚持画画,需要经常收集、翻拍与画画有关的图片资料,因此拍照也是他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之一。薛铭说,“我买手机最看重的是像素怎么样,现在这个手机的像素好像是2000万,很够用了。”

■惊喜

培养兴趣丰富退休生活

关也微是湖北人,退休后来了青岛,帮助定居这里的女儿照顾外孙女。她在青岛没什么朋友,每天的生活被买菜做饭、接送小孩等事情充斥,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小区、超市和学校。每天醒来和睡前打开手机看下新闻、刷下朋友圈,成为她少有的娱乐。

2014年,关也微的外孙女降生,她心中欣喜,写了一首诗发在朋友圈,那是她第一条朋友圈。“我以前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虽然也读读诗什么的,但是从来没有自己写过,当时就是看到外孙女太高兴了,一时兴起。”

慢慢地,关也微习惯了经常在朋友圈写诗,记录生活小片段,分享自己的生活状况,也通过朋友圈互动和很多天南海北的朋友、学生交流。往日里单调枯燥的生活被撬开一角,和外部世界产生了更多的交集,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了起来,“像是打开了一扇窗,不再那么封闭了。”

手机对于关也微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我每天都会用新闻App看新闻,还下了一些学习类的软件,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视频公开课。”关也微说,虽然她已经退休了,但是职业习惯一直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没有减少,“而且学习这些东西,也能更好地教育自己家的孩子。”

60岁的吴芳是一个音乐迷,退休之后的这几年,她“主业炒股,副业练歌”,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还会不定时跟着民间自发的艺术团队去公园、广场等场所排练、表演。对吴芳来说,手机最大的作用在于充当了一个音乐播放器。

“前几年我不会用手机,用那种插内存卡的小音响放歌,而且我不会下载,都是去信息城那边找人帮我把歌下载到内存卡里,下一首歌收费两块钱,有时候下载下来的版本还不对,很麻烦。”去年,朋友推荐吴芳使用手机上的音乐播放软件,她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感到巨大的惊喜。“什么歌都有,再也不用找人下了,我现在手机里存了100多首歌。”

对手机功能的挖掘再次激发了吴芳唱歌的热情,她买了蓝牙音响,连接手机即收获更好的音效,还给自己配了话筒。一到周末,早上8点半到公园,和几个“歌友”一起练歌。“我一唱就能唱一天,中午到附近买俩包子当饭吃,下午天快黑了才回家。有时候他们不来,我自己唱,那我也能唱很久,我就是喜欢唱歌。尤其是现在,我下载的歌越来越多,会的歌也越来越多。”

吴芳还慢慢学会了用手机录音、录像,这也是她为练歌服务的手段。“录完了自己听听找找缺点,或者在外面看见别人表演得好的,我也录个视频,回去研究研究,学习一下。”

■障碍

遇到问题只能求助子女

中国社科院联合腾讯曾在2018年针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做过一项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这份《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在网上信息获取方面,七成以上的中老年人会上网看新闻资讯,还有近半数中老年人会关注浏览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在微信交流方面,九成以上中老年人都会微信聊天,超过八成会在微信发表情或图片、朋友圈点赞、接收或发红包,近七成会拍摄和转发小视频。除此之外,手机看视频、手机支付、手机导航、打车服务等,也在融入他们的生活。

近日,为研究中老年电子消费市场,AgeClub新老年商业研究院统计了1.5万条来自头部电商平台的老年手机消费数据,从十几个数据维度分析老年手机市场的功能特征和发展方向等,其中发现,老年手机的功能需求集中在社交、易用性、娱乐、安全四大方面。但对于普遍较晚接触电子产品的老年人来说,手机用起来方便,学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子女是他们最先求助的人,实际上,很多老年人使用的手机都是子女淘汰下来的。曹清华今年85岁,先后用过的几部智能手机都是从子女那里接手过来的。

使用第一部手机的时候,子女把他可能用到的新闻、股票、微信等软件都下载、归置好了再给他,又手把手教他用。后来,用得熟练了,他也自己“开发”出了一些新功能。“我孩子给我下了看书的软件,没事儿就打开看看小说。”再后来,他想用手机听歌、看电影,尝试着自己去下载软件、学习使用,发现“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不过偶尔也有搞不定的时候,流程太复杂或者操作看不懂,“出了问题就找孩子,他们肯定能解决。”

62岁的闫先生使用智能手机有五六年了,除了接打电话,只会用微信、拍照,其他功能一概不碰。学用手机之初,他在求助子女时频频受阻。“有不明白的地方只能问孩子,孩子一开始还给说说,后来就没耐心了,总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怎么不会。我也挺灰心的,就不愿意学了。”

闫先生告诉记者,即便是微信,他也有些弄不懂的地方,不会在朋友圈发原创内容,只会转发。他原本没打算开通微信支付,即便看见大店小店都扫码支付,还有红包抢,也没有动心。直到有一回,商家没有零钱现金找给他,他才在商家的帮助下把微信支付给开通了。他至今对电子交易用得不顺手,“有一次我在一家店充值会员,有打折优惠,但是我现在都不知道这里面的钱怎么用。”

没有子女可以帮忙,薛铭是跟着手机卖场的工作人员学会使用手机的。“我手机是在那里买的,所以有什么不会的就回去找他们,他们还挺热情的。”薛铭告诉记者,年轻人从小熟悉电子产品,没什么顾忌的,老年人容易有一种怕把手机用坏的担心,“想用,又不太敢用,小心翼翼”。

更多时候,薛铭自己摸索着学,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搜索解决方案,对照着一步步来。“虽然学得很慢,但也能学会,有很多像术语一样经常出现的词、一些比较常规的操作方法,看多了就懂了。”实在有疑惑的,薛铭就先记在心里,在公共场合,碰见好说话的年轻人就顺便问问。

■沉迷

老年群体也有“低头族”

记者在与多位采访对象的对话中发现,老年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到4小时左右。曹清华告诉记者,他每天使用手机大约2个多小时,更多精力用在看电视、看书、看报上。

关也微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3小时左右,主要集中在睡前。“手机里的世界非常丰富,有的是可以看的,但是像我这种情况,白天要做家务,要照顾小孩,根本没那么多时间。也就是等事情忙完了,孩子睡下了,再打开手机看一看。”相比之下,吴芳的手机使用情况可以说有些依赖和沉迷了,每天花在手机使用上的时间大约有四五个小时。“以前我每次看见孩子抱着手机不停地在那儿玩,就很生气。现在掉了个儿,他们整天说我,尤其是晚上,催我赶紧去睡觉。”自从用上智能手机,吴芳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从9点、10点延迟到了11点以后。“我加了好多个微信群,好朋友的群,练歌的群,每天不把群里的消息看完,心里就不得劲儿。经常是打开手机一下子上百条消息蹦出来,等看完就很晚了。”

她用手机听歌、唱歌也到了痴迷的程度,偶尔会引来孩子的不满。“我和孩子们住在一起,他们有时候嫌我吵,让我把手机关了。我去外面练歌,他们又嫌我玩得太疯,一整天不着家。”不过,吴芳自己对此看得很开,并不打算对此做出改变,“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开心最重要。”

刘女士的手机沉迷问题则要严重得多,过了60岁以后,她出现了明显的花眼症状,必要时候需要佩戴老花镜。但是最近这几个月,她发现自己连远处的东西也看不清楚了。其子女思来想去,把原因归结到过度使用手机上。“每天晚上我们进自己卧室准备睡觉了,我妈妈屋里的灯还亮着,坐在床上看手机,看新闻,聊天,看电视剧,比我们睡得都晚。”刘女士的女儿屡次对她进行劝解,无果,直到眼睛开始不舒服,刘女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防止视力继续恶化,根据医生建议,刘女士在女儿陪同下又去配了一副近视眼镜。“没办法,现在是看远处时戴近视镜,看近处时戴老花镜。”事出无奈,刘女士不得不戒掉手机。

网络安全是最棘手问题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功能齐全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机仍是不能完全掌握的新事物,他们在为之感到新鲜、惊奇的同时,也对之充满戒备。手机的安全性,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

即便已经成为手机达人的薛铭,也没有对手机百分百放心,尤其是在涉及到钱款交易时。薛铭告诉记者,他从来不会在微信里放超过3000块钱,网购有专用银行卡,不定期存些钱进去,没有直接绑定存款较多的常用银行卡。“虽然到现在没出过什么问题,但还是不完全放心,不知道钱在里面安不安全,所以尽量少放一些,以防万一。”

如何避免上当受骗是老年人使用手机时最警惕的问题。因为长期炒股,吴芳加入了一些微信群,不时会看到一些“内部消息”、“稳赚不赔”等具有诱惑性的字眼,她忍不住打进去看看,也动过心,但每次都提醒自己不要盲目跟进。

事实上,遭遇网络诈骗一直是老年人群体中的高发现象。根据社科院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比例高达67.3%。其中,受骗信息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

留心观察老年人的朋友圈可以看到,在他们发布的内容中,生活常识、养生科普、心灵鸡汤占据了很大比例。而这些看似无害的内容,有可能潜藏着谣言,或者骗局。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人,从中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曾为了给父母澄清网络上流传的谣言煞费苦心。学医出身的郭女士对此感触尤为深刻,“我妈妈有时候会在我们的家族群里转一些小偏方,每次我都跳出来说,这没有科学依据。她当时默认了,不说什么,但是下次还转。老人们的观念就是,大家都转,都这么说,那就是对的。”

“他们接触网络和使用手机的时间并不长,什么都觉得新鲜,还没有能力认识到背后的一些隐患,辨别力比较差。”如何让父母远离网络谣言和骗局,郭女士认为,从子女的角度来说,“除了多陪伴在他们身边、多提醒,好像没有什么别的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