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两社区居民完成家园共创实验 为社区营造提供案例

2019-05-27 07:01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52473)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记者 付晓晓

一个老社区,用共建花园的方式化解私占绿地的矛盾;一个新社区,通过居民自组织打破邻里关系的隔膜。过去一年,在一家专注社区营造领域的社工机构协助下,青岛两个社区的居民从自身需求出发,以不同形式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家园共创实验,也为青岛的城市社区营造探索之路提供了新案例。

找准痛点,量身定制方案

市北区郑州路社区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社区环境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常引发矛盾的问题。这个开放式社区楼间距较大,空地多,不少居民自行圈出一块儿地辟为自家花园,招致另一部分居民的不满。郑州路社区党委书记王艳芳经常接到居民投诉,一直在寻找最合适的解决办法,“他们(居民)爱好种植,为这些植物付出了心血,如果拆掉太可惜了。我们不能不让种,而是应该引导他们更好地种、更规范地种。”

去年7月,郑州路社区引进第三方机构——你我创益社工中心,试图从社区营造理念出发,合力改善社区绿化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你我创益社工中心负责人徐进表示,社区营造是指社区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所共同面对的社区议题,“它强调的是社区居民自组织、自治理的过程”。徐进认为,“社区营造,首先要找到一个社区的痛点所在,了解居民关注的热点是什么、需求是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根据郑州路社区的情况,她提出引导居民共建社区花园的想法。“既然大家喜欢种植,社区里空地、荒地又多,与其各种各的,杂乱无章,不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统一规划,建成社区共有花园。如果还有想种花的居民,可以到社区花园里来种。”

城阳区天泰城社区是你我创益社工中心服务的另一个社区,作为一个还在壮大中的新社区,它所面临的问题与郑州路社区明显不同。徐进告诉记者,“郑州路社区以较为年长的住户为主,天泰城社区主要是年轻住户,住户之前缺少互动,社区人气儿还没有充分聚拢起来,我们要考虑如何把社区激活。”

你我创益社工中心另一位负责人徐敏观察发现,天泰城社区里有很多新婚家庭,也有很多孩子年龄尚小的年轻妈妈。她将目光投向这一群体,于去年5月,和十几位年轻妈妈一起组建了“妈妈团”,在社区开辟了一处固定场地,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亲子互动、技能分享、环保行动等活动,并带头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徐敏说,“一个社区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而在家庭事务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往往是妈妈们,所以我们先把妈妈们召集起来,再一步步推动整个社区的联结和互动。”

自下而上,居民主动参与

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自下而上地改善社区的环境与氛围,是社区营造的核心要义。徐进认为,自上而下的治理不仅很难激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容易引起争议,她提倡用柔性方式解决问题,“把主导权交到居民手上,让居民实现自治。”

郑州路社区规划了5个花园,今年4月,其中一个花园建成,从选址、设计到建设,都有居民的出谋划策。200多名来自社区的志愿者甘当“护花使者”,负责育苗、培土、种植和每天的维护。“自己种的花、自己建的花园,才会更加爱惜。”郑州路社区居民张春芳记得,刚开始做规划时,社区居委会的会议室每次都挤满了人,居民们都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人甚至画好了图纸带过来。建花园时,清地的、搭架的、种苗的,每个人都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泰城社区的妈妈团也具备很强的自主性。徐敏告诉记者,“所谓的‘妈妈团’原本只是几个年轻妈妈的小范围交往,聚在一起聊聊天,分享一些育儿、饮食、家庭关系、个人成长等方面的经验,后来大家你带我、我带她,团队规模壮大,可以举办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周期也固定了下来。”据徐敏介绍,除了相对稳定的十几位核心成员,妈妈团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社区,拥有二三百名追随者。

在徐敏看来,妈妈们之所以愿意主动抱团,是因为她们从中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也因为她们在这种交往中重新发现了自身价值。“妈妈们在家庭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挫败时刻,尤其是全职妈妈,她们需要新的维度去重新考量自己。而在妈妈团组织的社区活动中,每个人既可以发挥技能、影响别人,也能从别人那里学习,这也是一个自我挖掘、成长的过程。”

人人共建,再造社区空间

社区花园建好了,居民自家的花园该怎么处理?张春芳认为,居民种花不是问题,关键是种得太乱,“园子都是大家自己围的,这家围栏是铁的,那家是木头的,有的围得好,有的围得不好,没有规矩。”在她看来,社区共有花园只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再把居民自家花园也统一起来,郑州路社区才能真正实现旧貌换新颜。

听到来自居民的声音,郑州路社区居委会和你我创益社工中心开始思考解决的办法。这一次,灵感来自居民。徐进发现,通过社区花园的建设,一些参与其中的居民彼此熟识,成了“花友”。“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成立一个联谊会,把所有家里有花园的居民集中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定规矩?”徐进的想法得到了居民的支持,最近,花园联谊会建成,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花友”加入。他们互相拜访,讨论养花技巧和花园设计,尝试着在社区居委会和社工中心的协助下,制定出一个统一规划方案。“这显然是一个需要人人参与共建的过程。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慢慢辐射,每个人都树立起爱护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并有所行动,过程可能比较缓慢,但会带来社区空间的彻底改变。”徐进说。

如果说郑州路社区需要再造的是地理空间,那么天泰城社区需要再造的则是心理空间,强化居民之间的心理联结。如何影响到更多社区居民和社区公共事务,对妈妈团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徐敏告诉记者,她们选择的方法是在活动设计上发挥巧思,不断吸引新人加入,慢慢形成一股持续滚动的力量。“我们会在合适的季节组织很多规模较大的社区户外活动,比如亲子韵律操、旧物交换市集等。这些活动都是长期的,而且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我们一直努力维持它们的常态化。”

由外向内,重构邻里关系

“等着5个社区花园都建好了,要把大家伙儿聚起来庆祝庆祝。”在郑州路社区共建花园的过程中,王艳芳明显感到居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形成了一个关系更紧密的大集体。“以前大家因为私占绿地的事儿互相告状,现在已经可以学着去包容、去欣赏,共同创造一种更和谐的社区关系。”

花园联谊会的居民还商量着要把自家花园开放,让它们真正成为社区的共有资源,欢迎其他居民进园赏花,再在合适时机组织茶话会、花果会。徐进说:“不管是社区共有花园还是居民自家花园,它们提供的只是一个载体,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分享社区生活的平台,比外面环境的改善更深刻的变化是邻里关系的重构,这也是社区营造更长远的意义。”

过去一年,天泰城社区的居民对邻里关系的变化或许有更深刻的体会。有了小孩之后,赵玲辞去在外企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刚开始,她对这种角色转换很不适应。“一方面是失落感,没有了工作,觉得自己没法再创造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孤独感,被禁锢在一个小家庭中,社交圈变窄,担心自己会慢慢与社会脱节。”加入妈妈团之后,她发现社区里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大有人在,并在与她们的交往中找到了归属感。“我们组织一些活动,有时候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她们还会搭把手,帮着照顾。”

对新社区的年轻住户们来说,在外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参与社区事务、邻里交往的兴趣和时间都不多。妈妈团一直尝试着去敲开更多“陌生人”的家门。去年端午节,妈妈团向邻居征集“百家米”,再包成粽子送给他们,十几栋楼,挨家挨户地去敲门,一下子结识了很多“新邻居”。赵玲说:“有些邻居在同一栋楼住了很久,也没见过面、没说过话,刚好有这么一个契机认识了,再见面都热情地互相打招呼、聊天。”赵玲期待更多这样的“破冰”行动,为邻里关系继续升温。“一个好的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社区交往中感受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