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稀罕!青岛植物专家发现1.63米高扁茎"青蒿"

2019-07-05 07:33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01814) 扫描到手机

野艾蒿(右)与黄花蒿对比。

文/图 半岛记者 韩小伟 钟迎雪

近期一则重磅新闻引发关注,屠呦呦团队针对青蒿素在东南亚等国出现的“抗药性”难题,经过多年攻坚,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并发现青蒿素有治疗红斑狼疮的效果。就此,人们开始关注身边叫做青蒿的这种植物。岛城植物专家于涛从2016年起就将青蒿栽种到阳台上,成为一种室内“盆景”,日前他又在泰州路一处闲置大院发现了一棵高1.6米多的扁茎青蒿。半岛记者了解到,这种青蒿就是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的植物,不过,其植物学名却是叫做“黄花蒿”,虽然常被人们称为青蒿,但与植物学上的“青蒿”却不是同一种,植物学上的“青蒿”不含青蒿素。那么,到底啥是青蒿?啥是黄花蒿?平时人们常说的艾蒿、艾草,又是怎样的关系?

巨型扁茎青蒿真稀罕

于涛介绍,近日他在泰州路一闲置大院的青蒿群落中,发现一棵巨型扁茎青蒿耸立其中。经过测量,这棵青蒿株高1.63米,距地面59厘米以下均为圆柱形茎,最粗处直径1.2厘米;以上至顶部渐为扁茎,最宽处有2.5厘米,厚约0.7厘米。这棵青蒿色泽浓绿,分外芳香迷人。

半岛记者跟随于涛来到泰州路,也见到了这棵扁茎青蒿。“我查找手头的书籍、搜索网络,都没有找到任何有关扁茎青蒿植物的记载。”于涛说,他通过咨询对植物有研究的朋友,得到了一种解释是这是植物的缀化现象。“缀化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养多肉的朋友应该知道,很多多肉都是有缀化的。”据悉,缀化是指花卉中常见的畸形现象,属于植物形态的一种变异现象。

黄花蒿能提取青蒿素

“我们眼前的植物,就是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的植物,也是中药学中的青蒿,但它的植物学名字却是‘黄花蒿’。”于涛说,中药中有两种“青蒿”,除了眼前这一个,另一个是植物学上的“青蒿”,虽然也能作为药材,但不含青蒿素,也就没有抗疟作用。所以人们常说的“青蒿”,往往指含有青蒿素的“黄花蒿”。而人们常说的“艾蒿”则是将这类植物统称起来,有时又专门代指艾草。

同样在镇江路上,于涛带着半岛记者找到了一棵野艾蒿,两者放在一起对比,区别非常明显。“野艾蒿的味道更强烈。黄花蒿的味道是一种香气,我在家里栽种的是黄花蒿,屋里空气很好闻。”于涛说。

崂山有蒿属植物18种

于涛手头有一本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崂山植物志》,书里对崂山地区的黄花蒿等植物做了介绍。半岛记者看到,黄花蒿、青蒿、艾草等同属于菊科蒿属。蒿属植物为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半灌木或灌木,通常有强烈气味。根据分种检索表,崂山所有的蒿属植物有18种。黄花蒿产蔚竹庵、潮音瀑、华楼、流清河等景区;生于山坡、路旁、荒地、村落周围。青蒿则产流清河、仰口;生于路旁、林缘及河岸,喜肥沃湿润的土壤。

■延伸 植物学青蒿不含青蒿素

对于各类蒿属植物,半岛记者找到一篇发表在果壳网上的文章《青蒿素、青蒿、黄花蒿,究竟什么关系?》,作者为就职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分类学博士,经联系作者本人,授权半岛记者引用文章内容。

文章介绍,屠呦呦在进行考证时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兼杂有少部分牡蒿和茵陈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一向都以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为主。

文章指出,植物学所称黄花蒿,就是中药所用“青蒿”,含有青蒿素,具有抗疟作用。植物学所指青蒿,虽然是黄花蒿的近亲,但描述与古本草书上的“青蒿”不符,且不含青蒿素,并无抗疟作用。

文章表示,早在民国时期,生药学家赵燏黄就怀疑本草青蒿不是植物学上的“青蒿”,而基本都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但这个问题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才由屠呦呦、林有润、胡世林等人最终解决,这是学术研究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正常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