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青岛国际啤酒节才能真正实现“永不落幕”

2019-08-21 15:51 半岛网阅读 (134390) 扫描到手机

8月18日,第29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圆满闭幕。与此同时,金沙滩啤酒城也宣布,应广大市民和经营业户的要求,啤酒城将开启“常态化运营”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啤酒节”。

“永不落幕”这句对青岛市民来说非常熟悉的口号,也让我们在热闹的狂欢后不得不冷静的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打造这个“永不落幕的节会”才不会让它只成为一句口号?基础的服务保障、完备的配套设施和对应的宣传工作这些“硬件”只是最基础的条件,我们相信有关部门既然有了想法,这些保障工作也一定可以做好落实。那在此之后呢?

“永不落幕”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有极强社交货币价值的文化符号,而当这样一个文化符号与一个固定地点强相关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那些著名的“网红店面”“网红打卡地”……笔者认为青岛国际啤酒节只有成为这样的“文化符号”,才能真正实现“永不落幕”。

要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就要让人们认同你在社交传播活动中可以鲜明的表达一个态度、观点,以及由此彰显出的“与众不同”的身份认同感。

说的简单直白一些就是:如果提起青岛国际啤酒节,不同的人群对于它特点的描述有多大概率会趋于一致呢?这当然首先取决于决策者对于啤酒节在“常态运营”期间的目标客户群体的选择。但是如果真的可以成功塑造啤酒节对于参与者的这种身份认同感,那么,无论这种认同感是“小资”“豪饮”“浪漫”“狂欢”……或是其他,借此进一步继续构筑该种目标人群对自己理想生活场景的美好憧憬,就是接下来发展的目标。

以当年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大黄鸭为例,这个盛极一时的“网红打卡地”,就是因为构筑并满足了人们对于新奇场景的好奇才大获成功——人仿佛成了玩具眼里的玩具,而整个维多利亚港宛如一个“浴盆”。

在这方面,青岛国际啤酒节其实拥有更多优势:毕竟对比单一固定形象的大黄鸭,啤酒节每年都发布的“生肖吉祥物”和今年新发布的“哈舅”“哈舅妈”形象更生动灵活,这也保证了它们的形象可以更容易贴近目标群体的理想生活场景。

若我们再问起对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印象,当游客脱口而出的答案越来越趋于一致时,青岛国际啤酒节就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而这就应该是我们当下阶段努力的目标。青岛国际啤酒节也只有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才能真正实现“永不落幕”的目标。(文: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