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跟随监测人员出海 体验胶州湾里采集海洋生物样品的不易

2019-08-22 06:47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41087) 扫描到手机

▲刘旭东(右)洗泥,准备收集底栖海洋生物。

文/图 半岛记者 韩小伟 王媛

胶州湾生物多样性监测每年都要开展:在茫茫大海里,采集海水里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与周围海钓休闲的群体不同,干这个活儿并不轻松。8月21日半岛记者随船探访,目击了工作人员使用3种网具采集浮游生物、采泥器采集底栖生物及“冲洗”的全过程,这项工作不但要耗费大量体力,还要忍受一身泥水、风吹日晒、船摇晃,可谓既脏又累。

浮游生物装入采样瓶

8月21日上午,在小港码头,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监测中心海洋与生态监测科工程师刘旭东和张晓红带队登上一艘木船,准备前往胶州湾采样。半岛记者现场看到,他们向船上搬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塑料瓶,这些瓶子都是用来装样品的。

张晓红向船老大说明了采样地点的坐标,木船很快出发了。刘旭东就和张晓红开始整理出3个模样类似的网,摆放出好几个塑料瓶子。张晓红说,他们要填满一张《海洋生物采样原始记录表》,这张表上要填写站位名称、经纬度,具体的采样时间、水深、天气,重点是4个采集项目,具体包括大型浮游动物、中小型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

很快到了第一个采样地点,刘旭东熟练地使用轮滑设备,将第一张网放进海水里。当他拉上网来,用肉眼看,水里有不少浮游生物。要将这些浮游生物装进瓶子里,刘旭东非常小心细致,慢慢用海水冲洗整个网具,确保进入网具的浮游生物都能够被收集起来。这种网有一个特殊的设置,在网的一端,有一个金属瓶的造型的网管,在提起网具后,绝大部分水能从网眼中流走,而浮游生物则进了这个“瓶子”。再通过这个“瓶子”,将浮游生物装进采样瓶中。

另一边,张晓红则忙碌着给装入浮游生物的采样瓶贴上标签,按照比例加入固定剂,“固定剂的作用就是杀死浮游生物,防止和避免浮游生物之间‘大鱼吃小鱼’。”这些活儿在陆地上做起来不算难,但在渔船上,随着波浪摇摆的张晓红并不轻松。

抓泥后“洗”出海底生物

张晓红这边忙碌着处理多个瓶瓶罐罐,刘旭东那边开始了另外一项工作:采样底栖生物。这个采样的流程是先使用绞车将采泥器放入海底,按照规范,要抓上来0.2平方米的底泥,然后将里面的生物收集起来。

半岛记者看到,采泥器通过绞车来控制“大嘴”张合,不是很容易;当采泥器“咬住”底泥拉上来,因为很沉重,加上船只的摇晃,经常“咕咚”一声撞在了木船上。刘旭东说,干这个活只能用木船,若是撞在玻璃钢一类的船体,一下子就打碎了。

采泥器抓上来的底泥,先是放进了一个铁簸箕中,再倒进塑料桶里。要取够0.2平方米的底泥,采泥器要取4次。“这4次采的泥很沉,没办法带回实验室,所以只能在现场处理。”刘旭东说,先将底泥放在铁筛子里用海水冲洗,最后将生物装进采样瓶中。边说边干,刘旭东手持水管,将堆在铁筛子里的底泥一点点冲跑,最后,有一些生物显露出来,有蛤蜊、沙蚕等,冲洗到最后,刘旭东小心翼翼将混合着少量沙子的底栖生物装进瓶子中。

这是力气活,也是脏活

洗完了泥,刘旭东说腰已经很麻木了,“你看看我身上,全是泥点子。”用水冲洗底泥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并不舒服。半岛记者看到,船上到处都有泥巴和泥水,刘旭东和张晓红就踩在里面忙活着。

当天天空有少许云,风不大,浪很小,刘旭东说,这几乎是最舒服的天气了。若是风浪较大,光坐在摇晃的船上都不舒服,还要克服困难采样,滋味自然不好受。

“这是个力气活,也是个脏活,不是那么容易干。”刘旭东感慨,光是操作采泥器采泥,两个壮小伙,采集两个点位的底泥,就能累得喘粗气。

附近海域有不少人正在悠闲的海钓。“可顾不上欣赏风景,按照计划,一天要采集好几个点位的样品。”张晓红说,这个活儿非常不轻松,风吹日晒,但收获感很强烈:“每当回到实验室分拣出样品来,内心很满足。要是能够采集到之前没有采集过的样品,那简直是额外收获,能让我们高兴上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