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国际贸易发展迎来新机遇 2022年青岛片区企业主体将达3万家

2019-09-02 06:36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92886)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媛

国际贸易是青岛的发展优势,青岛拥有全国第二大外贸口岸,2018年实现货物进出口贸易额5321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九位,占全省的27.6%。8月31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正式挂牌,对青岛发展现代国际贸易意味着什么?青岛将迎哪些新机遇?又将如何做强“自贸时代”的国际贸易?

整体通关时间将压缩50%

最新一组关于青岛国际贸易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对外贸易达到6124亿元,其中货物贸易5321.3亿元,服务贸易802.7亿元。2019年1~5月份,全市货物贸易2308.1亿元、增长14.8%,出口1286.48亿元、增长8.5%,进口1021.58亿元,增长23.9%,进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7个和8个百分点。

山东自贸试验区运行后,青岛的贸易集聚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19年全市对外贸易达到6460亿元、增长5%左右,其中货物贸易5600亿元,服务贸易860亿元;全市有外贸业绩的企业新增1000家。全市对外贸易总额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由第四进位到第三。全市有外贸业绩企业由1.9万家达到2.4万家,其中流通型国际贸易主体数量由4300家达到9000家以上。

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后,目标是到2022年,企业主体不低于3万家;进出口额比2018年实现翻番,达到300亿美元。西海岸新区2019年预计实现进出口1027亿元,2020年预计实现进出口11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保税港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20%,占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比重超过50%,成为青岛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山东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领头雁,区域综合实力跃居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第一方阵。

到2022年,争取建成橡胶、家电、机车等3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建设进出口商品专业市场体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贸易结构实现新优化,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由13%提高到15%左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占全市比重由27%达到32%左右。

贸易环境带来新便利,2021年底前,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实现100%覆盖,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50%;2022年较2017年实现港口生产环节降费11.3亿元,降幅达16.5%。

打造华北进口水果交易中心

建设贸易发展新高地。在青岛片区内,大力发展国际中转、海铁联运、港航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业态;推动期货保税交割、现货保税和非保税交易、一般贸易、转口贸易联动发展。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联动。

建设贸易中转大通道。推动与日、韩有关港口城市之间的海港、空港联动互通,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推动青岛口岸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

支持口岸服务企业建设供应链服务平台,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促进机电、轻工纺织等优势生产出口企业,构建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打造畅通国际国内的流通供应链网络。

建设进出口商品交易平台。高水平建设特殊商品进口指定口岸,打造华北地区进口水果、鲜活水产品、肉类等集聚交易中心。支持纺织服装、水产品等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内外贸融合市场,向集成交易、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做大二手车交易产业链,争取试点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

引进培育综合性贸易主体。开展定向招商引贸,集聚一批具有采购、分拨、营销等贸易功能的总部机构,提高资源整合和调配能力。支持本地优势贸易流通企业,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特点突出的中小贸易流通企业。

建设全球新零售体验中心

促进服务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文化、金融、医疗、教育等高端服务贸易。鼓励企业承接金融、工业设计等离岸外包高端业务。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人才引进,打通国际技术转移通道,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培育贸易新业态开展船舶、飞机等保税维修和高端设备再制造等业务;扩大工程机械及高端装备、医疗设备等领域融资租赁业务规模。加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中日韩跨境电商零售交易分拨中心,加快电子商务与传统商贸融合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发展,争取形成北方跨境电商零售集聚区。

聚集国内外优质商品与服务;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进口商品集采、集运仓储分拨中心,全球新零售体验中心,增加优质消费品进口。结合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上合组织国家在青岛建立商品直销网点。逐步扩大口岸免税商店规模,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时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成本最合理的“三最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