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求学屡次中断,张玺从未放弃

2019-09-04 18:19 半岛网阅读 (120635)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我于1897年2月出生在河北省平乡县东田固村一个耕读传家的旧礼教家庭里,祖父是清朝的武举,曾教过武学,吸鸦片,53岁就去世了。当时我才几岁,刚记得他病时的情况。我父兄弟二人,叔叔考秀才未中,在家务农。父亲中了武秀才之后亦在家务农。家有地150~200亩,雇有一名或两名长工,忙时雇短工。我母亲生我兄弟四人一姐一妹,兄弟三人和姐妹均在30~40岁间去世,我母在48岁时去世。——《张玺的自述与检讨》(《南海路7号》薛原著)

张玺(左四)与同事们(摘自《南海路7号》)

河北平乡县,秦置巨鹿郡,西汉置瘿陶县,三国时期(237年)大水毁瘿陶城,次年迁廮陶县城于太平乡,遂去太平乡的“太”字,改称平乡县,沿用至今。此地尚武,明末清初,邢台平乡人邹宏义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历经数载,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梅花拳。梅花拳与少林、武当等同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黄巾起义的发起者张角也是平乡人。

1897年2月11日,张玺出生在旧礼教的武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尚武,不过命运也截然不同。这一年的冬天,青岛被觊觎良久的德国强行侵占,历经沧桑,从德占到日占,再到回收青岛,直到1935年,张玺才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而他对青岛的认知开启于“五四运动”那一年。

少年时代,张玺在塾读了几年四书五经,清末学堂,无异于在先生面前摇头晃脑,所以张玺自认为“读死书,死读书,受的是一种封建的思想教育”。

14岁时(1911年)他考入平乡县城内高等小学,对于生于穷苦家庭的孩子来说,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倍感珍惜。三年的高小学习中,张玺埋头苦读,名列前茅,深得老师钟爱。当张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第一次打击随之而来,“在校三年颇知用功,毕业成绩尚佳。高小毕业后,以家中经济困难无力供给我上中学,只得在家耕读,农忙时种地,秋收后自修,但是升学的志愿并未打消”。

张玺(左三)与童第周(左二)等一起

扎根在心底里的求学渴望,一直激励着张玺,所以他决定试试考不用花钱的师范。1915年夏,他赶往邢台投考第四师范学校,遗憾的是未被录取。张玺不甘心,刚好保定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附设甲种农业学校在邢台招生。这个学校虽然花钱,但费用很少,更吸引他的是,有奖学金。既然来了,何不试一试?于是张玺立刻报名考试,终于,他被录取了。

经济困难一直困扰了着张玺的四年求学生涯,但他自觉是幸运的。因为这四年里,他凭借着刻苦的学习和聪慧的天赋,每学期都能得到奖学金、免费生等待遇,使得他得以冲破困境,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1919年,张玺即将毕业之时,“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学子们走上街头,高呼“还我青岛”的口号。“当时我和许多爱国同学均参加了学生运动,初步地意识到非‘科学与民主’不能救祖国,激起了我要以勤工俭学的道路到法国去学习科学、好把祖国建设起来的态度”。这是张玺留学的初衷,青岛这座城市也进入了他的脑海当中,为以后结缘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