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青岛"这样绘就!园林专家讲述青岛园林发展史 "红瓦绿树"招牌更亮

2019-09-16 06:29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62816) 扫描到手机

上世纪70年代末航拍八大关及青岛湾全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点非常明显。

□半岛记者 韩小伟

当我们走在街头,郁郁葱葱的园林绿化和高楼大厦是最常见的风景。日前,半岛记者采访青岛市园林专家于鲁辉、江灏,听他们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市在园林绿化领域走过的路。原来,当年,在园林绿化方面,青岛市在全国范围内引领风骚,很多城市来青取经;当年,青岛人多次“全市总动员”大面积植树,这让青岛“红瓦碧树蓝天”的招牌更为响亮、耀眼。

青岛雪松曾经出尽风头

青岛市园林林业技术学校江灏老师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随着城市建设逐步发展起来。1950~1951年连续两次大规模的群众义务植树,在崂山营造风景林和共青团林;在市区内的太平山、伏龙山、信号山、观象山、贮水山和团岛等山头植树绿化。同时大量栽植、补植行道树,鼓励城市居民栽植庭院树木和花卉。这时期栽植的树种以乡土、速生树种为主,多为黑松、刺槐、悬铃木、银杏等。

自称园林文化爱好者的于鲁辉出生于1948年,1968年参加工作,进入了当时的青岛市园林管理处,40年后,2008年,他从青岛海滨风景管理处处长的位置上退休。“可以说,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园林发展方面的‘知情人’。”于鲁辉回忆,在他小的时候,青岛市城区不像现在这么大,但“底子”已经很好。

青岛人耳熟能详的公园,很多是在这个时期“升级改造”,冠上了现在的名字:1954年起,在八大关疗养区内新辟3处较大的游园绿地;1956年,贮水山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山上栽植了黑松、刺槐、杨树;山下整修了荷花池,池边植垂柳等树,修成了公园的主干道,并在道两侧栽植雪松。同年,在沧口区划地6.1万平方米辟建沧口公园。1957年,在原阳本公园的基础上建成海泊河公园。

于鲁辉介绍,当年青岛的雪松赫赫有名。“当时北方的雪松基本上都是来自青岛。”他说,青岛是国内雪松引进最早的城市,从1956年起开始使用人工授粉的办法采集种子,通过种子繁殖,种植的雪松要比其他方式长得更好。在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青岛园林的“雪松人工授粉与播种育苗”技术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这是全国唯一的获奖园林项目。最为著名的,就是毛主席纪念堂院内的雪松,都是从青岛移植过去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青岛在园林绿化方面成绩突出:一个是苗圃建设和发展在国内领先,另一个是在绿化水平方面,能与青岛相媲美的国内城市也不多见,通常人们把青岛和南京并列作为全国最好的绿化城市。”于鲁辉介绍,因此,那时候不断有其他城市的园林工作人员来青取经,学习相关知识和经验。

“全市总动员”大面积种树

随着时代发展,青岛的园林行业也不断向前。不过,对于青岛来说,有一点不曾变过:“红瓦碧树蓝天”一直都是形容青岛的代名词。于鲁辉说,上世纪80年代,青岛市在各大山头大范围植树造林,这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得以在高楼大厦之间保留一片片“碧树”。

江灏介绍,1982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颁布后,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期间,青岛全市人民踊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1984年3月1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封山植树建园的通告》,决定对市区内观海山、观象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贮水山、嘉定山、北岭山、楼山、烟墩山等10处山头进行封山三年植树建园。6月4日,市政府发出《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成立了“青岛市市政建设重点工程指挥部公园建设工程指挥分部”,负责组织实施10个山头公园的建设。国家投资1382.5万元,其中各单位和群众集资772.6万元,占总投资数的56%;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成公园总面积约197.76万平方米;共植树36.6万株,其中乔木16.7万株,灌木19.9万株。

这拨“全市总动员”,使市区公园由原来的6处增加至16处,绿化面积由1983年底的216万平方米增加至426.7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由1.84平方米增至3.6平方米。与此同时,各专业公园增建新设施、修建园中园、扩建温室、扩大园内儿童活动区,增设一大批档次较高的儿童游乐设施,使专业公园的功能更加完善,布局更趋合理。

“1986年以后,市内各区城市绿化中的公共绿地、游园、街心花坛、道路绿化带的建设发展较快。”江灏介绍,城市街道绿化中的行道树由过去的单一树种、单一形式、单行栽植发展为乔木、灌木结合,多树种、多行列结合的形式。行道树树种的选用,改以速生成材的乡土树木为主,以选植观赏效果较好的树种为主;行道树由单一的落叶乔木,发展为落叶和常绿树结合,乔木、灌木和路边花坛组成立体绿墙式;树种由纯观叶树种向观花树种发展;并由单季节观花向多季节观花效果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末,各区绿化处又在主要干路两侧增设花坛、花池,使城市绿化美化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日前,半岛记者联系青岛照片收藏专家逄淑才,他展示了上世纪70年代末航拍八大关附近前海一线照片,虽然照片已经泛了黄色,看不见高楼大厦,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征非常明显。

数十年建成“花花世界”

相比从前,青岛园林变化主要在哪里?于鲁辉和江灏都提到了一点:花卉。“园林发展,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比从前更细化了。花卉方面,花的应用比过去要多得多。”于鲁辉说。

今年47岁的江灏1987年进入园林领域,他还记得,当年青岛街头,郁郁葱葱之中点缀着的是寥寥几种花卉,比如山茶、杜鹃等。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他多次用“飞速发展”来形容青岛的园林行业。

“现在,街头的花卉,光大的种类就有数十种。以前只能在重要的节庆日见到花卉,现在使用的时间更多,范围更广。无论品种、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的提高。”江灏介绍。品种和数量的增长容易理解,质量提高方面,江灏说,相比从前,青岛市园林从业人员在增加,园林技术在提高,施工能力在进步。“园林建设跟经济水平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国家在发展、经济在进步。以前绿化全靠人工,现在应用了大量的机械,比如以前测量靠简单的仪器,现在用GPS,效果提升非常大。”

另一方面,园林建设中,材料、工艺方面的提升也是肉眼可见。“以前要是修建小亭子、小长廊,要么使用木头,要么使用混凝土。现在能够选用的材料就非常丰富了,达到的效果肯定也不是以前能够比得上的。”

■相关链接

栽植树木、花卉营造园林

青岛开始于公元前140年

青岛地处植物南北过渡地带,为亚热带之终,温带之始。东南西三面临海,北无高山相阻,空气湿润,气候温暖,霜冻期短,为园林植物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生长环境。青岛市的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和西方园林“几何式园林”两种风格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人工加自然”的独特风格。

崂山《太清宫志》记载,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江西道人张廉夫到崂山草建道教庙殿“三官殿”和“三清殿”,定名为“太清宫”,同时在庙殿周围栽植桧柏、国槐等乔木树种和部分花卉,开创了青岛地区栽植树木、花卉营造园林的先河,现存崂山太清宫风景游览区内的两株桧柏,树龄2100多年,是人工栽植留下的活化石。崂山太清宫的庙宇绿化,为青岛地区古典园林之始。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为了长期实行殖民统治,在建码头、修道路的同时,营造青岛口及各山林;1900年6月14日胶澳总督府《治理青岛包岛东西镇章程总则》公布后,“亨利亲王大街”(现广西路)建成,道路两侧栽植了从柏林运来的刺槐树变种——无刺槐。此后,凡新辟一条道路,必同时在两侧栽植树木,奠定了青岛城市绿化与城市道路同步发展的基础。

胶澳总督府林务局引入世界各地植物品种在这里进行驯化繁殖试验。在引入的树种中,刺槐(俗称“洋槐”)和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得青岛地利之优势,繁衍最快,青岛成为中国引入刺槐最早的城市。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5月22日,改第一公园为“中山公园”。当年还对中山公园进行有计划的规划和建设。小青岛进行绿化建设后允许游客乘船登岛游览。1930年在汇泉湾西北侧建起“若愚公园”(现鲁迅公园),1931年改为“海滨公园”。

(本文图片由青岛照片收藏专家逄淑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