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齐鲁大地响彻奋斗者之歌

2019-09-27 09:52 大众日报阅读 (170492) 扫描到手机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新中国70华诞之际,278名个人和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其中有26位籍贯是山东或在山东工作的奋斗者荣获这一称号。

每位“最美奋斗者”背后,都有一段精彩鲜活、打动人心的故事,诠释了爱国奋斗奉献的伟大精神,折射了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结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部分山东“最美奋斗者”或其家人、同事,倾听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向“最美奋斗者”看齐,继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荣光。

孔繁森

一腔热血洒高原

1979年4月26日,踏上援藏的征程。起初孔繁森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报到后被改派到海拔4700多米的边境县岗巴工作。上级领导征求他意见时如实告诉他,岗巴海拔比日喀则平均高出1000米,含氧量比日喀则还低15%左右。孔繁森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听从组织安排。他到达岗巴后,向《大众日报》投稿,反映援藏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表达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壮志豪情。  

1988年10月,孔繁森带领山东32名同志赴藏,又一次踏上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五年以后,西藏自治区党委考虑到阿里的地委书记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工作,孔繁森党性强、作风好、有较强的独立决策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问他能不能继续留在西藏、到阿里工作一段时间。虽然援藏工作任务已经完成,但党和人民的需要,还是让孔繁森选择了放弃回家机会,走向更艰苦的工作岗位。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带领党政考察团赴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考察边贸工作途中遇难。他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四天,解决了大量制约阿里发展和干部群众生活的交通、能源、粮食、外贸以及人才、干部退休安置、疗养、子女上学等十三个重大问题。

王乐义

以冬暖大棚推动乡村振兴

“1989年,我动员17名党员干部,带头担着风险搞试点种蔬菜大棚。试点成功,黄瓜大棚亩产值超过3万多元,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王乐义说。随后,冬暖式大棚在全县、全国推广。1993年寿光建了30万亩大棚,成立了农民大棚技术推广协会,派出去4300多名技术员,分布到26个省(区、市)。依靠冬暖式大棚,解决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菜的问题。

30年过去了,寿光因为冬暖式大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寿光市提出了以蔬菜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路。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现在三元朱村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31个,人才成为三元朱村发展的骨干力量。“现在我们村,农业是最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最体面的职业。”王乐义说,“我们响应中央乡村振兴号召,注重蔬菜质量,不断种出优质安全的蔬菜。”  

今年9月23日,农民丰收节上,王乐义向千千万万农民发出倡议:“爱祖国,跟党走,争做新时代的新农民。懂农业,种好地,争当生产经营新主体。学科技,闯市场,争做增收致富带头人。勇拼搏,敢创新,争当农村改革排头兵。爱家乡,留乡愁,争做美丽乡村建设者。”

王传喜

辐射邻村建“田园新城” 

9月26日下午,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刚刚从北京捧回了“最美奋斗者”的奖牌,就急着研究代村新的发展目标。

在一块写着“兰陵(代村)田园新城规划图”的展板前,王传喜告诉记者:“我们将把代村附近11个村庄的几万人都纳入这个规划,搞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行统一的村庄改造。用五年到八年的时间,让这片土地发生大变化。”

代村地处兰陵县城西南城乡接合部,原先是一个贫困落后村,民心散、村风乱,村集体负债一度达到近400万元。王传喜担任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后,党支部带领群众把这个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强大、村民共同富裕的村。目前,代村现有经营权土地20000亩,2018年村集体各业总产值28亿元、纯收入1.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万元。

在做好代村工作的同时,王传喜今年还担任了县委常委,还要作为先进典型外出宣讲。在频繁的外出交流中,王传喜有了新的发展思路:“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兰陵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合党委,以组织领导、产业带动的形式,扩大代村经验的辐射力度,带动更多老百姓走上幸福路。”

王伯祥对群众有利就大胆干

1986年6月,王伯祥就任寿光县委书记。他注意到,虽然当地群众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如何富起来成了当务之急。王伯祥在就职发言时郑重表态:“我们的立足点是让寿光县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  此后,不论是建设蔬菜市场,还是支持发展冬暖式大棚,王伯祥始终秉持“只要对群众有利就大胆地干、勇敢地改”的想法。这期间,为解决长期困扰寿光经济发展的南北不平衡问题,王伯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实施开发寿北战略。为开发寿北,王伯祥在窝棚里一住就是47天,连续三年组织20万民工奋战在盐碱地上,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

王伯祥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时,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轨的时期。面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局面,王伯祥主持上马一批重点项目,公开考选、大胆启用优秀企业经营人才,果断推行企业改革,为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已76岁的王伯祥希望,年轻人能够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韦昌进

荣誉都是冲锋号令 

枣庄市委常委、枣庄军分区政委韦昌进出席“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后,留在北京参加国庆活动。9月26日下午,他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获得‘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作为个人来说内心充满激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必须要凝聚起精神的磅礴力量。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于我的表彰和激励,更是对全体军人、所有奉献者的表彰和激励。”

1985年,韦昌进在边境作战中英勇战斗,全身负伤22处,左眼失明,被人们誉为“活着的王成”。2017年韦昌进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韦昌进对记者说,当年在战场上身边战友相继牺牲、负伤,我自己也身负重伤躺在血泊之中。在那个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我的命运完全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完成了战斗任务,守卫住了祖国的领土,就像体育健儿夺冠时升国旗的心情一样。  

韦昌进表示,每一份荣誉都是一次新的冲锋号令,一定要发扬军人本色,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初心不改,在新征程上继续冲锋在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再立新功!

张保国

刀尖上的舞者  

“70年来,无数老前辈、老英雄和当代英雄模范接力奋斗,才有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祖国。和他们一起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倍感荣耀,也很有压力。今后只有更加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和重托!”

9月25日晚11时,北京,白天参加完“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的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张保国一直沉浸在激动和兴奋中。深夜难眠,他禁不住拿起手机,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这么一段话。  

排爆手,被称为“行走在刀尖上的舞者”,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岗位。“我是排爆队长,第一排爆手,我是共产党员,我的党龄最长,只要有排爆任务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你们谁的党龄长谁上。”这是无数次面对死神时张保国留下的那句钢铁誓言。

自1999年9月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他一直坚持战斗在排爆安检工作最前沿,先后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30多次,鉴定、排除、销毁各类炮弹、炸弹4000余发(枚),完成重大活动防爆安检任务1500余次。

张瑞敏让每一位奋斗者成为自己的CEO

海尔已经连续10年排名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第一,其“人单合一”模式也已经成为物联网时代的管理新范式。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海尔,也没有今天的张瑞敏。其实我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是改革开放赋予每个人勇气,让每一个人把活力充分发挥出来。”  

张瑞敏不仅自己奋斗不止,还搭建起了一个广阔平台,让几万名自主、自由的奋斗者主宰自己的命运。在他的一手设计下,今天的海尔,已经从一个封闭的科层制组织转型为一个开放的创业平台,从一个有围墙的花园变为万千物种自演进的生态系统。他让员工成为创客,通过“增值分享”的机制设计,使他们充满创业的动力和热情。他认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企业领导人多么有能耐,而是让企业的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的CEO,打造一个优秀企业家涌现的生态。在这个开放的生态中,所有的人只要肯奋斗,都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李登海

再为国家创造1000亿 

“当前,登海种业有两个主攻方向。一是继续探索玉米高产道路,向每亩土地要产量。二是研究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适应新型经营主体转轨需求。为咱们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从海南到山东,从新疆到东北……本是含饴弄孙、安度晚年的年纪,70岁的“最美奋斗者”李登海,仍然奋战在我国玉米育种和高产攻关第一线上。

李登海选育的新品种,让我国玉米累计增产1200多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如今李登海是上市公司名誉董事长,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还担任着全国人大代表……他说:“在挑战中国玉米高产的道路上,我觉得永远没有满足。在科技进步方面,永远没有满足。”  

70岁的李登海,每天5点就起床,到玉米地里转转,就想听听“玉米拔节的声音”。他说:“人过了60岁,一年就要当三年、四年用。60岁以前为国家创造了1000多个亿。争取60岁以后,再为国家创造1000亿!”

焦裕禄

短暂的一生绽放给人民  

“‘最美奋斗者’这块奖牌,不仅凝聚着祖国和人民对父亲一生品格和成就的肯定,更凝聚着祖国和人民对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期待。”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名誉馆长、焦裕禄同志的女儿焦守云代父亲领下奖牌后,心情十分激动。

在焦守云眼中,父亲焦裕禄“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绽放给了他的事业,绽放给了人民”。在洛阳,50多天的时间,他平均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带领工友们研制出中国第一台2.5米大型卷扬机。在尉氏县,他带领当地的民兵一起剿掉了大土匪黄老三。在兰考县的475天,他燃尽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兰考人照亮了一条留下来、活下去的路。

焦裕禄精神在家乡淄博市博山区已传承了半个多世纪,早已成为激励全区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50多年来,焦裕禄始终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标杆,取得成绩时,对照焦裕禄可以看到不足;遇到困难时,焦裕禄精神又成为精神支柱。博山区将充分发挥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焦裕禄纪念馆(故居)的载体作用,让“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谭旭光

“不争第一就是在混” 

谭旭光自担任潍柴主要负责人以来,将濒临破产的潍柴打造成为享誉全球的装备制造集团,创造了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5%的“潍柴速度”;面对其他行业的“高回报”诱惑,他心无旁骛攻主业,以“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和“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探索形成国企改革的“潍柴模式”,推动企业实现全球化布局,引领中国装备走向国际一流;他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全力打造“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工匠创新+基础研究”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奔腾不息的动力。特别是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我国自主品牌商用车在国内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

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后,谭旭光表示:“这份荣耀不仅属于我个人,它是对全体潍柴人努力奋斗、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巨大褒奖,是对潍柴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作出贡献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