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和八大关不一样,太平角的房子一直很神秘,为什么呢?

2019-09-30 07:34 半岛网阅读 (142239) 扫描到手机

张文艳

青岛是一座国际化的都市,与这座城市的建筑特色有关。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行侵占青岛。随后在几年间,在前海一线规划建设,初具规模。不过,当时的八大关和太平角区域,位于规划的边缘,如果说八大关附近还有汇泉马场的话,那么太平角则仍是沿海打鱼、喂养牲畜的牧场和部分农田。当然,湛山炮台等设施的出现,也让这里打上了德国烙印。

1914年,日德战争的炮火过后,青岛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只是,大规模的开发仍无进展。不过,随着老城区建设地域的限制,八大关和太平角建设也因为交通和临海的便利被提上日程。

八大关地区的详细规划和开发建设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之后,当时青岛改称“特别市”,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并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城市建设高潮。这期间政府对城市建设制定了一些相关建筑法规。1932年颁布了《青岛特别市暂行建筑规则》,1935年,青岛市工务局推出《青岛市实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中国人对青岛进行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对城市远景进行构想,还制定了《大青岛市发展规划》。上世纪30年代初,青岛作为一个风光秀丽、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社会稳定、管理规范的中国近代城市,吸引了大批民族资本家、官僚、文化教育界人士及外国侨民,政府划定“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即八大关区域)作为沿海舒适的新兴“特别规定地”,此举恰恰为这些人提供了建造别墅的场所,同时带动太平角这一区域的建设活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青岛特别市暂行建筑规则》专门编制“特别区域建筑”一章,对此区域的建设进行指导,在建筑规制方面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明确规定,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高度与建筑密度。至上世纪30年代末,区域内的园林、道路俱已完备,街区格局正式形成。

在这片样板工程里,分布着300多座造型独特的别墅建筑,历经近百年的岁月洗礼,愈加神秘动人。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这在当时都实属罕见,因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不过,相对于八大关,太平角区域的研究资料和相关信息较少。通过资料的汇总,研究者们发现在太平角区域曾一度集中过诸多外国传教士的楼宇,这些宗教人士聚居在此,反映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城市的宗教气氛,仅美国传教士有名可查的有:樊都森、卜有存、赖恩源、贝尔斯、戴世珍、杜华德、明乐林、格雷夫斯、毕克、梅嘉礼等,多为长老会和浸信会牧师。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告诉半岛记者,现在的太平角公园,就曾是牧师们的墓地,“我当时看过很多墓碑,这些牧师不仅有青岛的,还有来自文登、荣成等地的。墓地里有一条小溪,两米宽,有的墓碑被推倒后就当做小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太平角较为封闭的原因,浓郁的宗教氛围,将游人阻挡在门外,就算当年岬角处曾是知名的太平角公园,也因为属地的变更挂上“禁止进入”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