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重启,别再松了“安全带”

2019-11-07 08:58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10901) 扫描到手机

本报评论员 王学义

11月6日,滴滴顺风车在滴滴出行APP公布了最新产品方案,同时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方案提到试运营期间,将在这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

时隔一年多,滴滴顺风车传来“复活”的消息。众所周知,此前滴滴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与2018年两起顺风车司机杀人案有关。其中,一起发生于浙江乐清,一起发生于河南郑州,受害者均是年轻女子,令人极其痛心和愤慨。这两起案件也暴露出滴滴顺风车严重的管理和系统漏洞,比如,乘客向平台反映危险时,客服人员处理迟滞,与警方联系不畅;对顺风车司机身份审核不严格,个别司机有前科等。尤其让公众难以接受的是,顺风车软件中竟带有社交功能。这些都为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

应该说,顺风车业务确实能起到方便乘客出行的作用,相比于其他部分交通工具,顺风车价格也相对便宜。但是无论如何便利和便宜,都不能忽略了安全。回溯这两起案件,也正是要强调“安全”二字,如今这依旧是乘客对滴滴顺风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绝对不容碰触的底线。

按照滴滴的说法,这一年多过去,顺风车做了不少改变。比如,除了联合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综合背景审查之外,此次也引入了失信人名单筛查,可公开查询到的失信被执行人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还将原有的“信任值”升级为“行为分”,根据用户最近收到的评价、投诉等信息进行履约、友好等多维度综合评估。特别是在顺风车整改方面,做出了“全面去除社交功能”“消除历史订单信息”“禁止合乘双方自主编辑评价内容”等加强用户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诸多动作。

不过,“女性乘客20点以后不能打车”等规定,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直指其“性别歧视”。当然,不否认滴滴做出这一限制,初衷是出于为了女性乘客安全考虑。或许滴滴也有一定的数据支撑,但算法之外还有文明、伦理和情理存在。客观来看,此次滴滴限制女性夜间出行,也许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绝不是优选路径。显然,滴滴仍然需要继续优化,尽快找到更好的技术和制度手段,寻求法治框架内的治本之策。

最后必须强调,滴滴顺风车此次重启,千万不能再松了“安全带”,这也必须成为滴滴公司的一条“高压线”。而对于滴滴的承诺,公众也将拭目以待。

相关新闻详见本报今日A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