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寻娃”的价值,不能只盯着钱不放

2019-11-08 08:54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96446) 扫描到手机

文/张海英

蔡磊是一名寻找失踪儿童的志愿者。2015年秋天,经营拖鞋生意的他突然想到,借用自己生产销售拖鞋的标签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失踪儿童的信息,增加寻找到失踪儿童的可能性。截至目前,四年间已售出800万双印有失踪儿童信息的拖鞋。(11月7日《北京青年报》)

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每年的失踪儿童大约有7万人,而能找回来的大概只占5%。为寻找失踪儿童,除了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外,一些民间组织、单位和个人也在积极助力。比如,有景区在门票上印失踪儿童信息,有酒厂在酒瓶上印这类信息等。值得注意的是,商家在自家产品上印失踪儿童信息也曾引发一些质疑,比如借此炒作以推销产品。商家有没有这种心思,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想借“公益牌”谋商业利益,也不妨包容看待,因为这种行为对寻找失踪儿童有积极意义。而且,商家也为设计印刷“寻娃”标签付出了成本。

其实,“商品寻娃”还有更大意义。比如,对丢失孩子的家庭是一种信心上的支撑,能让这类家庭看到有更多社会力量在帮助自己,能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够找到。再比如,对拐卖孩子的犯罪分子也是一种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