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岛供应土地首次突破10万亩,规划许可面积首次破亿

2019-12-10 14:49 半岛网阅读 (65900)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于红靓

9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2019年工作报告,从空间规划、国土资源利用、国土生态建设、改善城市品质、放管服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据悉,2019年启动编制《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和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启动农村社区规划186个;全市供应土地首次突破10万亩,达到12.2万亩,同比增长102%,全市土地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处置批而未供土地超过4.8万亩,完成省下达任务260%以上;不动产登记90%以上业务实现“当日办结”,50%以上业务实现“1小时办结”,部分业务实现“秒批”和“网上预审”。

2050远景发展战略已向社会公示

在空间规划方面,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摸清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初步建立全市自然资源框架数据;各区市调查初步成果全部一次性通过国家级核查,进度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坚持站在未来看青岛,把青岛放到国家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围绕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总体目标和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全面完成2050远景发展战略及系列专题研究,已向社会公示。

启动编制《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和相关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制定工作方案,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制定规范并推进实现各类空间规划一致性处理。创新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双评价”试点等工作,为国家发布技术指南贡献了“青岛经验”。

编制完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综合交通方案,提升青岛链接全球、通达全国、辐射区域能力,支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推进青岛都市圈研究,提升青岛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携领半岛区域一体化发展。启动北岸城区产业规划研究,从新的维度审视胶州湾北岸区域未来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大沽河保护控制线规划获批并发布实施,划定沿河区域生态保护“硬杠杠”,为大沽河沿线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依据。加强海岸带空间资源管控,配合市人大起草、审议通过《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承担国家试点任务,编制海岸带及海域空间专项规划,构划绿色生态、规模适度的海岸带开发保护格局。

完成村庄布局、村庄(群)规划编制指南。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指导区市完成村庄布局概念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全国遴选20家高水平设计单位参与,启动农村社区规划186个,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地区延伸,为乡村振兴提供规划指引。

全市土地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

国土资源利用方面,岛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规划引领、优化配置、挖潜存量、综合监管等方面,拿出20条创新措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发布市内三区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青岛由此成为全国首例建立划拨基准地价标准和率先完成标定地价体系建设的城市,为全市深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价格依据。

全力争取并科学分配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保障临空经济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和机场快速路连接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全市供应土地首次突破10万亩,达到12.2万亩,同比增长102%,助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其中,住宅用地约1.7万亩,同比增长30%左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约2.8万亩,同比增长超过150%,推动中央美院青岛校区、慧康医院、润安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文教卫体医项目落地。全市土地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

坚持“一地一策”,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处置批而未供土地超过4.8万亩,完成省下达任务260%以上,处置闲置土地5200余亩,完成省下达任务130%以上,变闲置资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优质GDP。开发建立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平台,具备上线运行条件,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全市征收、收回土地5.7万余亩,其中市内三区1300余亩,累计储备青钢、泰能等搬迁企业原址土地约5000亩。配合财政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40亿元,支持郑州路两侧及周边片区改造等项目。

新增耕地占补指标2万亩以上

国土生态建设方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核实补划,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出台改进管理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通知。制定全省首部市级土地整治验收规范;全市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规模超30万亩,新增耕地占补指标2万亩以上,为农民增收近4000万元。持续监管“大棚房”问题。强化自然资源执法监察,提高检查频次,全市已立案查处违法用地907宗,拆除复耕(复原)668宗,坚决遏制违法占地态势。

累计治理完成矿坑68处,新建成绿色矿山2个,纳入国家、省绿色矿山名录;有效打击非法采矿,立案查处30起,没收非法开采矿产9000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7次,巡察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000余个(次),指导属地政府做好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和治理,有效应对“利奇马”台风等极端天气。

开展地质调查,完成城市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搭建自然资源遥感“一张图”,在全国率先以卫星遥感数据,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等提供基础支撑,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2018年度青岛市基础地理市情监测基本统计报告,监测成果普遍应用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矿山修复等。组织承办全省首届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助力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做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累计向有关部门提供数据资料5000余幅。

近期规划停车泊位2.2万余个

提升城市品质方面,启动编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提出青岛交通设施布局总体方案。修编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近期规划停车泊位2.2万余个,推动解决停车难题。

深化完善胶州湾老城有机更新示范带总体规划。编制楼山后老工业区及流亭机场片区城市更新规划,为青岛老工业区后续发展提供规划支撑。编制完成中山路四方路片区保护与更新发展规划。国际邮轮母港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暨启动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单体方案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助推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编制完成街道设计导则。遴选10个社区试点开展“阳光社区2019”城市空间微更新活动,和市民共同推动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共同改善生活环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编制青岛万国建筑博览区规划,开展青岛建筑博物馆选址论证。完善提升胶济铁路沿线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规划,推动四方机车厂等工业遗存活化利用,让“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文化秀带”。

在全国率先研究市政设施用地布局“一张蓝图”管控,中心城区市政厂站设施用地整合与控制专项规划获批复,释放土地150多公顷,用于绿地、公园、停车场等公共空间建设。完成5G通信基站规划建设研究,超前规划5G通信网络设施。

开展并完成《青岛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草案)》立法调研及立法起草工作,通过市政府研究和市人大常委会二审,为引导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地下空间提供法律保障。

全市规划许可面积首次破亿

在惠民利企方面,竭力优化营商环境,打出土地规划审批流程再造“组合拳”,推动“拿地开工”,提速招商引资。通过减事项、减环节、减要件,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合并办理”,推行土地业务下沉、“多测合一”、“多证合一”(先于国家部署,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意见两证同步发放),推动建设单位取得土地使用权属的同时,具备开工验线条件。组织实施批前社会公示220余项,收集意见1.9万余份。全市规划许可面积首次破亿,达到1.0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公共管理服务和公用设施许可面积近500万平方米,有力支持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兜底民生建设。

深化不动产登记信息集成、流程集成、人员集成,争创全国一流、全省最优。全市办理不动产登记证书超过90万件,同比增长约25%。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市推介便民举措。举办首届业务技能竞赛,提升服务水平。开展自助服务、网上预约办理、信息推送等,全市办理环节由4个减少到2个,一般登记类型材料压减到4件以内,不动产非公证继承(受遗赠)权属调查时间(不含公告时间)由60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90%以上业务实现“当日办结”,50%以上业务实现“1小时办结”,部分业务实现“秒批”和“网上预审”。开展流动服务进社区,通过集中受理方式,为河南村社区、世纪公馆等6000余户居民办理了登记;为特殊群体登门服务700余人(次)。

搭建与企业民众沟通交流平台。首次启动规划成果和土地推介交流活动,先后向社会推介18宗近700亩建设用地、国际邮轮母港区(约4.2平方公里)规划成果,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优化“项目管家”服务,建立涵盖前期招商洽谈、中期审批服务、后期监督检查全流程服务制度,提供管家服务1300余次,面对面服务项目640余个,为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创造前期条件。试点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全市范围选址人才公寓建设用地,研究规划土地政策,加大供地力度,保障招才引智。注重政民互动,加强公众参与,规划展览馆全年接待16万余人(次),互联网发布信息近2300条。举办中日韩艺术邀请展、吴为山雕塑作品展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