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医生,何时走出灰色地带

2019-12-11 08:58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34496) 扫描到手机

文/张淳艺

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条件下,让基层患者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必须畅通规范的制度渠道,不能任由“飞刀”游走于灰色地带。一方面,会诊管理规定亟待修订,另一方面,需完善多点执业配套措施。

前不久,山西某医院的一起手术引发高度关注。从北京天坛医院来到该医院对患者进行神经外科支架植入手术的医生,在收取患者家属准备的1万元现金时,被家属录像并举报。涉事医生和该医院帮忙收钱转交的医生均被停职。由此,关于飞刀医生的讨论再次火热。(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基层医院来说,遇到复杂病例时往往要寻求上级医院专家的帮助。按照现有制度体系,患者和基层医院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院际会诊的方式邀请外地专家来会诊;二是聘用医生到基层医院开展多点执业。但在现实中,这两条道路都不好走。

首先,目前医生外出会诊仍沿用200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根据规定,“会诊中涉及的会诊费用按照邀请医疗机构所在地的规定执行,会诊中涉及的治疗、手术等收费标准可在当地规定的基础上酌情加收”。邀请医疗机构大都位于三四线以下城市,收费标准普遍不高,与受邀而来的著名专家教授的劳动价值不匹配。其次,医师多点执业自2009年试点以来,一直没有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这背后,医生担心多点执业会被“穿小鞋”是主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生选择了第三条路——“飞刀”,利用周末或者休息时间,飞往外地做手术,由当地医院医生从中协调,收取患者一定的“劳务费”。这种曲线方式似乎是各取所需,于患者而言,缓解了基层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省去舟车劳顿和异地就医的花费,对医生来说则增加了收入,且不用惊动所在医院。

不过,“飞刀”涉嫌非法行医,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医生私底下走穴,往往做完手术就走,对于术前检查、术后护理缺乏控制,难以避免一些未知风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飞刀费”是医患之间自行协商,往往高于规定的手术费。这就注定了飞刀费洗脱不掉坐地起价、借机敛财的污名,容易成为医患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条件下,让基层患者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必须畅通规范的制度渠道,不能任由“飞刀”游走于灰色地带。一方面,会诊管理规定亟待修订。会诊费用不妨改为“按照被邀请医疗机构所在地的规定执行”,从而充分体现参与会诊专家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需完善多点执业配套措施。打破医生和医院的隶属关系,将医生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逐步与医院分离,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才能真正为医生解除后顾之忧,推动多点执业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