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今开启 看69岁老人如何改掉"随手扔"

2020-01-06 06:32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312934) 扫描到手机

69岁张桂云老人将生活垃圾分类投入相应的垃圾桶,至今已坚持了7年。

文/图 半岛记者 王洪智 张盛倩

《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于1月6日起正式施行,《青岛市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也于同日施行,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个人,将分六档进行查处,首次被查处罚款20元;个人被查处六次及以上的,最高可罚款200元,青岛由此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对于不少市民来说,似乎还不太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湛山街道秀湛路社区的张桂云老太来说,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至今已坚持了7个年头。为了推动垃圾分类,69岁的张桂云还成了社区的义务宣传员,号召身边人也行动起来,改掉“随手扔”的习惯。

>>>缘起

一次出国游,内心受触动

今年69岁的湛山街道秀湛路社区居民张桂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青岛,时至今日,她坚持垃圾分类已有7年。

“2013年的时候,我们社区开始搞垃圾分类试点,就是那时候,我开始第一次给垃圾分类。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真有点不适应,我们住的是老房子,厨房空间本来就小,如果多放一个垃圾桶,家里就感觉拥挤了不少,不太方便。”张桂云介绍,分类试点刚开始时,不少居民不适应,为此社区安排专人在垃圾桶边看着,但是人手有限,经常出现不分类的垃圾,只能靠工作人员重新分类。

“在2014年前后,我有机会出国去日本旅游,到了日本后,看到他们的垃圾分类,我内心很受触动。他们的垃圾桶就像冰柜一样,垃圾投放也是定时定点。”张桂云回忆,一到垃圾投放时间,家家户户会把垃圾“一样一样”地提出来,逐个打开垃圾箱的门,把每一份垃圾投入对应的垃圾箱,垃圾箱也很干净。“当时我们社区也在试点垃圾分类,自己正犹豫要不要坚持下去,但是看到这一幕,我很是惊叹,日本的普通居民能够把垃圾分类做得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能?不能的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没有决心,对垃圾分类不够重视。”张桂云说。

回国后,张桂云下定决心,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我感觉很有意义,垃圾分类,不仅锻炼了我的自律能力,也减轻了社会和自然的压力。”张桂云说,就这样,她坚持垃圾分类已经7年了。

>>>实践

妙招+习惯,分类不再难

近日,半岛记者来到张桂云老人家,探访她的日常垃圾分类情况。在张桂云家中,记者看到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是标注“厨余垃圾”的桶,一个是标注“其他垃圾”的桶。在厨余垃圾桶中,只有烂菜叶、橘子皮、香蕉皮和剩菜等,另一个垃圾桶中,则是塑料袋、卫生纸等。记者注意到,垃圾桶中装垃圾的袋子与垃圾桶的颜色和标识一样。“这些都是社区发给我们的,这样做就是为了号召居民们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张桂云说。

按照《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张桂云家中只有两个垃圾桶,另外两种垃圾怎么处理呢?

“对于我家来说,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有害垃圾很少,偶尔有了,会找个地方单独放起来,出门的时候家人会带到外面,放到社区摆放的大的分类垃圾桶里。对于报纸、纸壳等可回收的垃圾,我一般都是自己攒着,卖给收废品的。对于带汤水的剩菜剩饭,我都是先将汤水倒掉,之后将剩下的放入厨余垃圾桶。”张桂云说。

记者注意到,为了更好地将垃圾分类,张桂云在厨房墙上张贴了判断垃圾种类的宣传页。“垃圾分类是个好习惯,垃圾分类后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处理,而不是直接进入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张桂云说。

>>>影响

义务宣传员,社区好榜样

“我孙女现在上高中,我经常教她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张桂云表示,自己还是所在居民楼的楼长,她坚持以身作则,带动邻居们进行垃圾分类。此外,她还经常参与社区举办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据了解,目前张桂云在社区一处日间照料中心做服务工作,因经常向老人们宣传垃圾分类,成了名副其实的义务宣传员。

“多数居民的心里都知道分类好,但是真正做起来还是难。身边有人说垃圾分类太麻烦,我就说居民家中每天产生的垃圾不算多,只要重视起来,把‘随手扔’的习惯改成‘随手分’,垃圾分类也就逐渐变成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媒体上的宣传越来越多,居民们也有了心理准备。特别是1月6日开始相关处罚措施的施行,也会督促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张桂云说。

半岛记者走访发现,在秀湛路社区的各处垃圾桶旁,均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牌,以提醒、帮助居民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张阿姨确实做得很好,是我们社区的一个榜样。”秀湛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社区每周到幼儿园、菜市场、小饭店等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教大家垃圾分类的小口诀。

动态

湛山街道给垃圾桶配上分类志愿者

“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这是湛山街道居民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垃圾分类口诀。

记者从湛山街道办事处了解到,从2019年初开始,街道办事处每周都定期向居民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去年暑假前,我们在市南区实验小学向学生们发放了2200多份聘书,聘用孩子们成为‘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宣传员’。”城区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张海波介绍,“孩子们回家后督促父母主动进行垃圾分类,产生了良好效果。”

《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1月6日起开始施行,湛山街道也做了许多准备迎接这一天的到来。记者了解到,除了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居民宣传生活垃圾分类以外,湛山街道原先配备的卫生网格员也同时成了垃圾分类志愿者,会按照所负责垃圾桶的数量发放劳务费,原则上通过检查达到分类要求,每个垃圾桶补贴100元。垃圾分类志愿者首先负责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过了投放时间后,志愿者们对居民投放不准确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归类。

1月3日上午,湛山街道办事处为执法中队成员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培训。“《办法》三十九条每条都要烂熟于心。”湛山街道办事处街道党工委委员、城区发展办公室主任马高荣强调,“这样群众有问题、出了错,我们才能回答得出来、纠正得过来。”

特写

苦口婆心,他是垃圾分类“大管家”

王志利是青岛高新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清晨七点钟,他都会准时来到分类垃圾桶旁,掀开一个个垃圾桶,不惧脏累苦,仔细检查里面的垃圾是否分类,如果发现有垃圾没分类,就会重新分类投放。

据介绍,从2018年接触到垃圾分类知识后,王志利就主动请缨加入垃圾分类督导员的行列中。“这一年当中工作也不是那么顺利,因为刚开始业主们不理解,分类投放牵扯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跟他们解释,他们有时候不愿意听,甚至反对。”但王志利一次次的耐心解释,最终换来了小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工作除了督导、检查居民垃圾分类情况外,还要每天穿梭在小区各楼座入户宣传,王志利朋友圈的步数排名显示,他每天要走近两万步,有时候刚爬到七楼、八楼,楼下有居民想问智能回收箱的使用方法,他就得再赶紧跑下来,一年下来,小区居民几乎都认识了他。“现在不管是小区还是垃圾桶边上,卫生都改善了很多,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效果,我心里也感到欣慰。垃圾分类对社会、对我们自己,甚至对我们后代都有好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主动参与进来。”王志利说。

据了解,在青岛高新区,像王志利一样兢兢业业的督导员还有很多,正是有了垃圾分类督导员的辛勤付出,区内居民逐步实现垃圾分类从“随手扔”到“随手分”,从不理解到自愿分类的转变。“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在16家物业小区、13家机关事业单位、40家驻区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每个小区都配备了督导员,进行垃圾分类督导工作和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后期,我们会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把垃圾分类工作提上一个台阶。”青岛高新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主任席守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