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海洋强省要做好“深海文章”!代表委员建议推动深远海养殖转型升级,建立实时海洋观测网

2020-01-22 22:26 半岛网阅读 (61568)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记者 徐杰 李晓哲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建设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这一话题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于洪军代表——

弄清优势抢占深海领域先机

海洋领域的未来在哪里?很多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于洪军代表认为,是在深海。“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深海领域,山东要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在深海领域有很多文章可以做。”于洪军说,现在就应该在深海领域做好谋划,保持山东在全国海洋领域的领先优势。

深海领域涉及方方面面,于洪军认为要抓住关键,比如深海采矿,未来深海采矿将对国家经济发展等很多方面产生大的影响。而要做好深海领域的研究,我们目前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他说,海洋研究和海洋产业涉及的面非常广,而深海涉及的技术领域、材料领域、信息领域的优势很多都不在山东,而是在南方一些城市。要在深海领域有所发展,就需要顶层设计,好好调研。“我们都知道,山东的制造业很强,但涉海领域的制造业相对少一些,一些高精尖的技术不在山东。”于洪军说,但要错过当前这个挺进深海的时机,再追赶就很困难,“我们知道南方很多城市发展的势头非常猛,深圳建立了一个深海研究中心,海南在深海领域动作也很多。山东压力还是很大的。”

会议期间,代表们对于一句话讨论颇多,那就是“科学本身不是创新”。这其中涉及成果转化的问题,在创新中,转化率是很重要的内容。

落实到海洋领域创新尤其是深海领域,于洪军认为“我们现在跟全球比还是处于一个追赶的态势”。他说,青岛的海洋科研人员多,但技术领域不是我们的强项。随着全国对于海洋领域的重视,其他地方的海洋科研水平也呈现出越追越近的态势。当前青岛还有优势,但差距在缩小,需要警惕。“不得不说我们的基础是好的,我们毕竟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于洪军认为,首先要把自己的优势真正研究好,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做出创新成果,才能有的放矢。

马爱军代表——

应用互联网打造智慧渔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鱼类养殖与设备渔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马爱军代表带来的是“关于基于互联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的建议”,涉及从源头开始的水产养殖全过程各个环节,她认为应将互联网应用其中,打造智慧渔业。

马爱军以饲料环节为例,在这个智慧渔业体系中,饲料的销售、投喂整个过程都在监控当中,并且要接入工业互联网,对于饲料的生产、储存等环节进行质控监管。“整个流通环节都录入系统,这样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追溯查询系统,全面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马爱军说道。

马爱军说,目前智慧渔业建设已经在推进,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海洋牧场就可以做到智慧生产,但这只是在生产层面进行了互联网的接入,无法形成一个追溯体系,需要各环节的一体化推进。她说:“目前工业互联网运用走得比较远,但渔业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渔业也接入了很多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还要有更进一步的推进。”

马爱军同时指出,智慧渔业的打造,能更好地让市场驱动水产的生产乃至研发环节:“未来水产也要向着市场靠拢,满足更多年轻人的需求,研发出更适合年轻人的产品。让市场来带动水产业的发展,这是水产业发展很重要的动力。”

庞重光委员——

建数据共享实时海洋观测网

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庞重光委员看来,加快海洋强省建设需要有强大的海洋科技支撑平台作保障,实时掌握我省海洋状态。

“建立海洋实时观测平台尤为必要。海洋观测平台主要包括海表浮标观测系统和海底观测系统。”庞重光告诉记者,我省近海观测平台的建设起步早,在自然资源、气象、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科研等体系的多家单位参与下,近海观测网系统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庞重光认为,我省绝大多数观测平台位于近海海域,对深远海的观测有待进一步增强;海洋观测平台的建设、管理部门众多,这些部门往往各司其职,存在沟通信息不畅、数据共享不充分的现象,很可能造成观测的重复和宝贵观测数据的浪费。此外,现有的海洋观测平台标准不统一,观测方式主要依赖于定点锚系观测浮标,观测范围限于海气、海表参数或海底参数,缺乏获取剖面水体数据的能力,很多已有观测平台需要优化、升级才能更好地满足海洋观测的实时、连续、长期和稳定性要求。

庞重光建议,应摸清海洋观测平台现状,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合理增加关键海域远海观测站,建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具有数据实时传输功能的山东海洋观测网。加强负责海洋观测平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探讨建立设备维护、升级改造的合作机制和数据、信息共享机制,高效利用观测平台。

“海洋观测数据需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不共享就不能真正体现出海洋观测系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数据共享机制,让更多的用户使用观测数据,从而促进观测数据质量和观测效益的持续提升。”庞重光认为,还应研究制定海洋观测平台实施标准,确保观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最终建立实时、连续、长期和稳定的海洋观测网,服务海洋强省建设。

宫庆礼委员——

推动深远海养殖业转型升级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学科研基地主任宫庆礼委员认为,要加快海洋强省建设,需要建设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这其中,深远海养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我省海洋渔业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

“我省濒临黄海、渤海,有着广阔的适于开展深远海养殖的海域,2018年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一号’的交付使用,更是给利用黄海冷水团海域的自然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撑,可极大地促进海水养殖由近海走向深海。”宫庆礼说,我省深远海养殖技术进步、产业发展迎来突破的同时,与海水养殖有关的海域功能区划和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宫庆礼介绍,我省现有的海洋功能区划未能有效覆盖深远海养殖海域,可用于海水养殖的农渔业区已趋近饱和,向深远海发展已是形势所迫。“作为传统海水养殖大省,我省应重点关注如何减少深远海养殖所面临的政策阻力,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宫庆礼说。

宫庆礼建议,由专业海洋调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开展我省深远海养殖适用基础调查。结合卫星数据和海域资料,分为黄河口与山东半岛西北部海域、庙岛群岛附近海域、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日照市毗邻海域五个海域单元,进行海域功能区划;编制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求相适应的渔业发展规划,出台推动深远海养殖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深远海养殖用海,由省级财政部门出台措施减免海域使用金,实行税收优惠,增加相关补贴。

同时,还应建立可持续的深远海养殖产业管理制度,在深入调查研究适合深远海养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总产量基础上,由省级层面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进程进行配额化养殖管理,推出配额养殖许可证制度。配额养殖许可证可抵押、可转让,赋予其金融衍生产品功能,形成我省水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创新,助力海洋强省建设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引领我国深远海养殖渔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