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故事 | 青岛跨境电商企业的“复工日记”

2020-02-21 09:35 半岛网阅读 (128837)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媛

2月10日,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复工,截至20日,园区内80%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一方面是海外客户,一方面是国内制造业、零售业、物流业,这些企业如何实现复工复产?让我们一起翻开他们的“复工日记”。

铆足劲,把失去的一个月追回来

青岛新锦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个纺织行业跨境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者,2月10日,在青岛市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的办公室里,新锦桥的第一批复工员工准时上岗。“复工前园区下达了疫情防控要求,严控人员密度,进园区必须消毒、测量体温,中央空调也关闭了,我们近30名员工实行分批、轮流返岗。”公司运营推广部经理张成玉告诉记者。

作为棉纱贸易的中间服务平台,新锦桥上游联系着海外棉纱贸易商,下游连接着国内纺织工厂。疫情来袭,下游工厂全部关停,交易平台上的订单交易也一度停滞。“我们复工了,但下游工厂开工率太低,配套物流、仓库都没复工,成交量同比下降了90%以上。”张成玉说,10日复工后,员工不停地跟客户打电话,得到的回复多是“等等再复工”。

一切从本周开始发生转变。“浙江和广东的‘抢人大战’刺激了制造业,人们的注意力渐渐从疫情本身转移出来,开始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张成玉向记者透露,国内的织布工厂大多是中小企业,自本周周一起,常州、绍兴、无锡等地的织布企业纷纷开工,潍坊、滨州、宜兴、佛山等地的工厂也正在申请复工,“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明显感觉大家都铆着劲呢,网上交易逐渐活跃起来,等物流配套再跟上,我们有信心把失去的一个月追回来。”

“把疫情新闻翻译成英文,给客户!”

2月3日,青岛华怡中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比大多数企业提前一个周复工,园区不开放,公司总经理史立刚就让员工在家办公。复工第一件事,是线上开会,员工在会上反映,春节前夕海外客户的下单欲望非常强烈,但疫情发生后,欲望值速降,原因是“外商不确定中国的疫情是什么情况,不确定中国人还能不能上班”。

史立刚立即决定,把国内最权威的疫情新闻翻译成英文,发给国外客户,包括钟南山院士的公开讲话、中国应对疫情的各项措施,“要让外国客户掌握真实情况,帮他们打消疑虑和担忧,重拾对中国企业的信任和信心,比起谈订单来,这些才是我们贸易企业当前复工复产最应该做的。”史立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华怡中通的服装出口80%集中在欧美市场,此外还有澳大利亚、东南亚、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史立刚介绍,得益于2019年公司的战略调整,今年即便开年不利,仍然收获了30%-40%的订单增量。“说没有困难是不可能的。”史立刚向记者透露,波兰一家大客户的3单货物,原本2月24日出口,因疫情影响不得不推迟到3月份,再通过海运到达欧洲,至少28天的行程,20日当天,他与客户反复沟通,对方同意延迟发货,并将海运改成了铁路运输,由波兰方承担2/3的运费,“我们的用心获得了客户的理解,客户的信任也给了我们复产的信心。”

企业、协会、官方共同危中求机

复工是开始,面对困境,企业都在想办法自救。

作为跨境电商企业的华怡中通,除了服装出口,在全省还有30多家服装实体店,疫情期间随着大型商场的停摆,这些实体店闭门至今,房租、员工工资,处处都是“流钱的窟窿”,史立刚坦言,“国内这部分损失,不好预计。”好在复工早,调头及时,华怡中通的国内营销团队迅速转战线上,微商上架、建秒杀群、开直播,一番猛虎操作,大有力挽狂澜之势。

青岛杰瑞兴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主要从日本进口尿不湿等产品,公司负责人张经理介绍,国内物流的断档,导致货物压仓,但公司仍在加大备货量,“因为日本的疫情形式也不容乐观,从国际市场、汇率等多方面从长计议,必须加大库存。”

政府也在帮助企业度难关。2月19日,青岛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苏静接到了市商务局安排的一项紧急“任务”——立刻展开对跨境电商企业的调研,收集企业复工复产的需求、困难,汇总企业最希望出台的扶持政策。“我们协会从10日起,每周有两次线上培训,给企业做政策解读,做法律服务,引导企业疫情下的该做什么,如何降低风险、减少损失。”苏静称,在做好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的疫情防控前提之下,帮助企业重整旗鼓是最大的课题,“抱团不光取暖,更要危中求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