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SCI至上”踩下刹车!两部门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

2020-02-24 09:30 半岛网阅读 (62370)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刘金震

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高等学校论文“SCI至上”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认识论文“SCI至上”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SCI至上”的倾向踩下刹车。

《意见》中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需要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意见》要求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影响,要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规范评价评审工作。

在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上,文件对SCI论文使用提出了负面清单。提出要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要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重点是人岗相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要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解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要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要树立正确政策导向,不采信、不发布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为核心编制的排行榜等信息。

【影响】

唯SCI论长短,研究成果外流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近年来,SC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关指标,已经成为了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

“我们读博士期间有80分的科研分,其实它就与论文发表状况存在关联。”在青岛一所高校在职读博的王女士说,学校会要求博士生发表SCI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也会左右科研分。目前,她已经有一篇SCI论文,另有一篇在投。她认为,对于理论性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也很有必要通过论文的方式来呈现。但只认论文数量的做法也有待商榷,还应该注重一下研究的过程。

从目前看,大部分学校在落实多维度考核,试图努力改变唯“SCI至上”的现状。但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过程中,依然存在SCI论文占据较高权重的现象,这就造成了部分老师对SCI数量的追逐。在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优秀发明家、青岛市劳动模范李长河看来,这种考核导向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在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引导科研人员把研究成果投向了国外,结果造成实际对国内的贡献率不够。另一方面则导致学术风气浮躁,以论文数量来论英雄,团队协作能力下降,俯下身子做科研的定力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观点】

要引导从多维度进行科研评价

“之前,教育部、科技部等提出反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此次又提出破除高等学校论文SCI至上,可以说,这是对要求的进一步补充和明确。”在李长河看来,破除唯SCI论文至上,应该是中国科研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我们过去可能处于量的阶段,虽然也很重视论文的质量,但数量的简单化是不科学的。现在就更加符合科研规律了,单纯的数量多没有太大意义,在实行代表作制的评价机制之下,更看高水平的、有影响力的论文。”

“论文是科研表征的一部分。科研人员做研究、出论文、学术交流、知识推广,其实也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式。”他认为,在摒弃唯SCI至上的同时,还是要积极倡导高水平论文。“技术是靠科学进行支撑的,论文是体现科学的一种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做支撑,会缺乏理论对科技发展的贡献度,高质量的科研也就无从谈起了。另一方面,要体现国内高水平论文的显示度、贡献率,指导和促进国内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摒弃过去SCI至上的评价,对科研工作者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将SCI论文、国内顶级核心期刊论文、高水平会议论文等,一并作为考察研究者水平和贡献的参考。这样也能促使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对国内的贡献率也会越来越高。

【解读】

SCI论文指标具有很大局限性

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介绍,SCI是美国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是一个分类数据库,就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通过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方向、被引频次,为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并非评价系统,不能把SCI论文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二是SCI论文的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情况,而不能对应于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但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三是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

到底该如何科学评价学术水平?该负责人表示,科学评价学术水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文件中提出了三方面意见,建议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高校、管理部门还要根据意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更适合各自特点的科学评价方式。

不否定SCI更不反对发表论文

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是否意味着将来在各类评审中不再看论文了?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给予回应,强调这个理解是错误的。文件的出台是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该负责人介绍,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但在学术评价中,不能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

该负责人还提到,从教育部角度明确,一方面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另一方面,从行政部门本身,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根据意见提出具体落实举措。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教育部将通过督导等方式对各单位清理和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认真清查、拒不整改、问题严重的单位,要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并追究领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