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青大附院援鄂医生王诗博:不谈自身付出,只道他人奉献

2020-03-24 15:00 半岛网阅读 (292488)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3月24日消息  她说面对病患的声声感谢受之有愧,她说病区内的护理人员更加辛苦,她说留守医院“看家”的同事任务更重,她说最牵挂父母和自家医院的病人......每一句都是云淡风轻地说出,却每一句都似重锤擂鼓击中记者心间。3月23日晚,半岛网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身在武汉抗疫一线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诗博——一个只道他人奉献,不谈自身付出的白衣天使。    

不惧困难赴一线:将不安化作力量

据记者了解,本次青大附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是整建制接管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50张床的重症病区。王医生是2月9号随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的,作为ICU医生,她要随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由于病人病情变化得快,治疗也调整得更频繁,这一个多月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工作强度还好,也都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我觉得病区内的护理人员是更辛苦的。”面对采访,她却是这样说的。

初到武汉时,王医生和医疗队其他同事们内心都曾有过由于未知而萌生的不安。她直言:“毕竟来之前对武汉的疫情也不完全了解,很多信息也都是从新闻报道中获悉的,虽然提前做了各种培训,也总还会有些担忧。”但在见到病人的那一刻,所有不安都消失了。病人的配合、问候,以及感动于医疗队远道而来的声声道谢,都令她把不安化作力量。她说,每次面对病人的道谢,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我想,在病人心中,再多声道谢,也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穿防护服对她而言是最大的困难,不是因为穿戴麻烦又难受,而是因为穿着隔离服一些查体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听诊,并且受此限制不能随时到病人床头。防护要求带两层帽子,外面再穿上防护服,完完全全把耳朵罩住了,再加上有时要带防护面屏或者全面型防护头罩,更是很难听到听诊器传来的声音,而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医生重要的评估病人的手段就是听诊。“好在我们现在有床旁超声,可以替代一部分听诊器的功能。”她和同事们是这样克服的。另外她指出:“医生是十二小时倒班制,偶尔需要出来休息一会儿,这期间就会非常担心病区内的状况,所以希望能随时到病人的床头去了解病人。我们都是尽量在病区里待的时间长一些,和病人在一起待的时间长一些。”

只道他人奉献:胜利属于每一个人

被问起在武汉期间个人生活上的困难,王医生轻笑回答:“这方面没有什么困难,就是希望疫情尽早结束吧!”随即她又严肃道:“目前来看的话,抗疫应该快要胜利了,我觉得这个胜利属于每一个人,功劳来自每个人的奉献。不光我们医护人员,还包括比如通勤班车的司机、酒店的工作人员、医院的后勤保障人员,我所见到的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我们来武汉后各方面都收获了很多帮助,很多同事出发仓促生活用品准备不足,就会收到衣服鞋子甚至吃的,真的有回家的感觉。”我猜她想家了,她又笑了:“是想念爸爸妈妈,但现在科技很发达,可以视频联系,是很想但还可以再坚持。”据她介绍,父亲退休前也是一名医生,在疫情最严重那段时间,父亲还特意给她打电话,称如果有需要自己也愿意奔赴武汉与女儿并肩作战。

(图:出发前王诗博医生与父亲合影)

“千里赴一线,现在最牵挂的肯定也是父母了?”我顺着刚才的话题问到,自以为猜对了,然而王医生却给了我一个惊喜的答案:“最牵挂父母,还有家里医院的病人,我出来的时候还有没出院的,所以也很牵挂他们,想早点回去。另外医院的日常工作也都还在进行,留守医院的同事们工作比平常更繁重,希望疫情结束后早点回去投入工作,让现在‘看家’的同事能休息一下。”我还没有问出最后一个问题——回青岛后想做些什么放松休息一下,她就已经把答案给我了,果然“天使”是能轻易给我这种凡人惊喜的。

最后我请王医生给我发几张照片,我们的电话采访就结束了。收到照片后,“天使”的惊喜又击中我了——长发飘飘温婉知性的曾经,利落短发飒爽英姿的现在。我向她求证,这次我终于猜对了。“是出发前一晚剪短的。”她略带害羞含笑说道。

文/半岛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