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东街道大店村:风口下的“口罩村”库存空利微增

2020-03-28 07:18 半岛网阅读 (138708)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记者 钟迎雪 朱佳鑫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口罩成了“稀缺品”,无论是医用还是民用口罩都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从春节至今,远近闻名的“口罩村”青岛胶东街道大店村的村民们,一直在厂间马不停蹄地赶工,每天有千万余只口罩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订单实现了翻番增长,利润却几乎还是停在原点。

库存清空,产完立发

3月21日,记者走进这个远近闻名的“口罩村”大店村。刚到村口,便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口罩氛围”,通往村内的大街上矗立着一个个口罩生产厂的标牌,当初的平房大多都被村民改成了厂房,随处可见挂着的口罩厂招牌,都是统一的包装牌样式,另外还有一些制作吊牌、刺绣等产业链上的厂房。大店村党委副书记姜振东告诉记者,700多户村民的大店村,有68家口罩加工厂,将近500户从事口罩生产工作。

大店村随处可见口罩厂

“我们两口子俩月挣了一万五。”76岁的村民姜大爷抬头告诉记者,每天包装口罩将近8个小时,自己和老伴能装5000个。记者在工厂车间看到,由于民用口罩生产标准比医用低,因此生产车间的设备较为简易,缝制口罩的大多为中年女子,而装口罩的一般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根据生产环节不同,日均工资从100元到200元不等,工资最低的口罩包装工,月收入三千多元,而缝制口罩的好手则能收入六七千元。

“看到这间厂房了么,往年这个时候都是满满的库存,今年直接清空了库存,真是压根就没想到。”已经从事口罩生产18年的姜女士带着记者看了一圈空荡荡的厂房。自从发生疫情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订单量猛增,特别是义乌批发市场、兰州、西宁等地的订单量猛增了两三倍。往年这个时候是淡季工人也不多,今年姜女士召回了工人全员在岗赶订单。但姜女士说虽然订单量翻番,发货价却没有涨多少,在原来的利润基础上,每只口罩会多5分钱的利润。她跟记者分析,比如批发价为5毛钱的口罩现在变成了7毛,但是并没有将这两毛钱挣到手,因为市场变化,原材料上涨、物流费用上涨。所以她一是为了稳定客源,毕竟是多年合作的老客户,二则是靠量挣钱,以往一两万只的订单都变成了五六万只,工人们也是计件工资,因此也是稳住订货量。

“立产立发,根本存不下货,外地货商甚至还催货,现在主要是在生产防晒和明星款、大人、儿童的口罩,生产完就立马打包统一发走。”姜女士给记者展示了订货单,详细记录了接单时间、大概发货时间、口罩种类等,小单5万只,大单则是50多万只,以往还会有货商拖欠货款,但现在全是现金流,打款预订口罩订单,“现金流能够保证了,预订原材料,保证物流快递及时发出,工人们也干得有劲!”说完姜女士紧接着去帮工人整理打包箱子。

口罩升级,种类更多

从小在口罩堆里长大的姜振东,今年已经44岁了,这么多年口罩种类样式的变化,让姜振东历历在目。

村民正在加工卡通口罩

大店村从1家生产口罩厂家,变成6家,再变成15家,2003年“非典”让大店村名声大噪,口罩业迎来爆发式发展,村里生产口罩的厂家从23家一下增加到80多家,从一个口罩售价3毛钱变到3块钱,姜振东也见证了口罩的升级与种类的变化。“其实很多小孩是不喜欢戴口罩的,总是感觉被束缚,怎么样能让孩子们愿意戴口罩,肯定是孩子们喜欢的样子。”姜振东说,于是村民选择了印花面料,还要区分出男孩与女孩喜欢的颜色。村里口罩厂一开始是做劳保用的白色口罩,比较单一,后来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了成人的时尚款、儿童的卡通款、防晒款、明星款、压花款,光是布料就有十几种。

按照往年,大店村的口罩厂不会存很多货,一旦过完年,就意味逐渐进入淡季,但如今市场需求猛增,为了满足民用需求,于是村民们加班加点生产着,但还是流传着一些“发横财”的说法,这也与市场供求存在一个很大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总有些人将口罩跟国难财联系在一起,可是我们从来没说过我们的口罩能预防病害,我们就是民用口罩,功能很简单就是防尘、保暖、美观时尚,凡是订货的客户,我们都会先说明这点。”姜振东指着口罩外包装上的宣传语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年,禽流感、非典和雾霾以及新冠肺炎让口罩订单猛增,但是大店村民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生产的口罩能够防病害,实事求是。

今年疫情突发,其实厂商们是很着急的,也想要生产医用口罩,但短时间内达不到条件,再者都是村民生产,医用口罩标准很高,上级部门也为此特意考察过,确实不允许。于是,安心加工民用口罩,保证供货量,便成了大店村厂商们的首要任务。

资质难拿,望“医”兴叹

大店村的口罩业始于1988年,靠“兰州的风沙”起家,历经1990年的缓慢增长,在进入2000年后,沙尘暴、非典、禽流感、雾霾相继来袭,为口罩的增产带来持续“助力”。为此,大店村特意修建了“大店民用口罩展览馆”来记载大店村口罩生产的发展历史。

大店民用口罩展览馆

记者从展馆内看到,这个声名远播的“口罩村”只有700多户村民,在2015年巅峰的时候,年产近10亿只口罩,当时占据了中国民用口罩市场的80%以上,大店村2011年成为山东省口罩生产基地,2012年成为全国口罩生产基地。该村的口罩不仅遍销全国,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展览墙上的产值数据停留在2015年,姜振东说2019年产量约为2亿只,因为口罩的生产不同于其他产品,并不是一直逐年增长,是由当年的气象、病害以及市面需求所影响的。

“义乌的明天发,他们这批儿童口罩要得多,别搞错了啊。”在另一家口罩厂里,一个月忙瘦了12斤的姜侨侨正在跟父亲核对着发货订单,生怕出了差错。

“我是接过了我爸的接力棒,继续生产口罩的,到了我手里,扩大规模了。”31岁的姜侨侨笑着对记者说。姜侨侨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口罩生意,姜侨侨的父亲在2003年非典时期开始从事口罩生产,一直经营到了现在,生产巅峰时期是年产900万只口罩,现在姜侨侨的口罩加工厂有60多名工人,每月工资流水20万元以上,现在每天能够生产3万到5万只口罩。

“疫情发生以后,口罩订单猛增,特别是医用口罩告急,我当时是想尝试引进生产设备的,但是医用审批资质十分严格,我们个体工商户是很难达到的。”姜侨侨告诉记者,为了在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合规口罩,在胶州市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姜侨侨办齐了口罩手续,上级部门快速出具检验报告,全部执行正规标准。这样一来,发往全国各地的订单质量,便有了更大的保障。

展望丨政策扶持,期待蝶变

一旁是在工厂里忙得热火朝天的村民们,一旁是大门紧闭的工厂,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记者在村中走访发现,并不是所有口罩加工厂都在生产,个别工厂则是大门紧闭。据姜振东介绍,“老陈旧的款式,工厂跟不上趟,就淘汰关门了。”由于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只有质量好,不断升级改造产品才能受市场认可,为此也淘汰了个别工厂。再者,随着年轻人慢慢长大,外出读书工作,很多年轻人不喜欢接班做口罩。“上级支持村民办厂啊,还有政策来扶持。”据姜振东介绍,上级部门出台了政策,符合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条件标准的,村民办厂购买机器能够获得一定的机器补贴,可以前往胶州工信局办理。村里除了已经开厂多年的,其他村民已经习惯了在厂里帮忙打工,于是新办厂的数量很少再增加。

“今年疫情发生后,我们工作人员及时到了村里,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疫,每家都得备齐消毒液、酒精。”胶东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大店村现在属于临空区,产业发展等配套方案都还在调整当中。因为大店村的口罩生产还停留在制造业较低的层面,于是,村里的口罩厂将来能成什么样子,村民们既忐忑又期待。

无论如何,这个早已习惯在各种变化中打拼的特色村,一定会在市场大潮中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