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智慧工地”大升级 全省首次全覆盖“鹰眼”识别“秒杀”违规渣土车

2020-04-20 15:35 半岛网阅读 (56301)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郭振亮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及气温的逐步回升,青岛市建筑工地基本实现了全面复工。由于季节性干燥、风大、少雨等原因,如何打赢春季扬尘治理攻坚战,成为青岛工地现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

  4月19日,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常规的“雾炮”“洒水车”“智能喷淋系统”等扬尘防治措施外,岛城“智慧工地”再次实现大升级,在全省首次实现对140个项目集中试点全覆盖“鹰眼”AI智能识别系统,用智能化手段彻底根治了违规渣土车营运问题,在线实时逼退无证“黑车”、超载、扬尘污染等突出问题。下一步,蓝天白云“高空卫士”有望全市工地实现全覆盖。

【探访】

  “鹰眼”首秀战绩惊人,无证“黑车”秒现原形

  4月19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合肥路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项目工地现场,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土石方整理阶段。按照施工流程来说,土石方施工是整个施工流程中最易产生扬尘污染的阶段,但是记者在现场却看到了一个“云雾缭绕”的“园林工地”。

  “我们现在工地上每天进出的渣土车有200多辆,单纯靠人力来管理,显然是力不从心,而且无证‘黑车’单纯靠肉眼识别确实困难,我们项目是青岛首批试点上线的AI智能识别管控系统,在工地进出的门口及整个项目高空,都设置了‘鹰眼’监控,实时上传比对渣土车车辆信息,一旦有‘黑车’入场就会被系统实时甄别出来向项目报警,可以说实现了‘秒杀’渣土车违规运营问题。”中铁建工集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项目总工赵军告诉记者。

  数据统计显示,首批在青岛“智慧工地”上岗的“鹰眼”首秀战绩惊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视频数据分析车辆特征,渣土车识别率可达到95%以上,大幅降低人工管理成本,实现对渣土车存在的无证“黑车”、运输密闭不严、出场冲洗不净等情况的自动分析和严格管控。

  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除了高科技防尘之外,该项目巧妙利用暂时无法挪走的北侧林木作为天然扬尘屏障,周围环绕智能喷淋系统,工地内绿网全覆盖,工地外专属洒水车作业,将施工扬尘影响将至最低,全力实现扬尘不外扬等众多举措。

【智能】

  “智慧工地”扬尘污染大数据分析找“痛点”

  “鹰眼”系统是如何实现“秒杀”违规渣土车的呢?记者一步步揭开了系统后台的秘密一探究竟。

  赵军解释说:“工地设置地面与高空的720度全覆盖视频监控系统,配合无人机巡检,部署具备车牌识别比对功能的实时自动识别系统,记录违规入场、未冲洗及超载离场渣土车辆的相关数据,相关数据及图像信息实时上传至扬尘主管部门共享分析,通过后台已经报备的大数据进行比对,进而自动得出车辆是否违规的结果。”

  据介绍,“鹰眼”系统已经实现了渣土车在工地一不准进,三不准出,具体来说就是无证“黑车”不准进,超载、超限车辆不准出,无遮盖车辆不准出,车轮、车身未清洗不准出,从根本上解决了渣土车违规运营的问题。

  负责系统研发的科研工作人员介绍说:“系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方式定期、定向对监管部门、施工单位推送阶段性扬尘污染大数据分析结果,识别并标记的各类违规信息,推送至一线执法人员手机端,为执法检查提供协助,实现快速反应、高效决策。”

【升级】

  山东首次集中试点“AI治尘”,“高空卫士”将在全市推广

  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扬尘办主任孙雷介绍说:“AI智能识别管控系统从2019年7月份开始研发、部署、试运行,从最初的15个试点工地,截止到目前已覆盖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共计140个工地,属于山东范围内首次在城区集中试点人工智能扬尘防控,而且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尤其是在渣土车管控追踪方面,不仅实现了智能分析、快速反应,而且可以实现远程取证抓拍、举证查处,真正做到了‘大海捞针’,为监管工作提供了真实、有力的数据支撑,变被动‘人力监督’为主动‘智能监控’。”

  据介绍,“鹰眼”AI智能识别管控系统的上岗,相当于提高了渣土车的准入门槛,经过最初一段时间的阵痛之后,已经带动整个行业提高了规范化管理水平。

  “我们作为施工单位,在渣土车管理上也省了好多心,科技改变管理方式,高效精准,没有疏漏。严格的监管和处罚双管齐下,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无证‘黑车’敢进出我们工地了,随着这套系统的逐步推广,也一步步逼迫无证车辆彻底退出青岛建筑市场,提升青岛城市建设水平。”赵军分析说。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青岛市将进一步推广AI智能识别管控系统,争取在全市工地实现“高空卫士”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