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青大图书馆:一栋红瓦老楼半个世纪的书香缭绕

2020-04-21 20:49 半岛网阅读 (122766)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自上期关于青岛市图书馆的过往之后,本期我们继续关注一个规模不大,却卧虎藏龙的图书馆——国立青大(1932年改称国立山大)图书馆。竺可桢说过:“图书馆本身就是一所大学。”从宋春舫、梁实秋到三大美女,图书馆的经历便是一所大学的写照,更是历史的投影。半岛记者采访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先生等专家,再现国立青大图书馆的峥嵘岁月。

宋春舫

几次游览海大鱼山校区,每次都会到图书馆老楼前看一看。法国梧桐树枝繁叶茂,矮丛亦郁郁葱葱。老楼虽已斑驳,厚重气息愈浓。那深邃了百年的眸子,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注视走过的学子,是爱抚,更满含欣慰。1903年它的诞生是殖民者的规划,是为俾斯麦兵营,周边都是荷枪实弹的德国士兵。20年的风雨过后,洋溢着笑容的青春面孔出现在它的身边,之后,一位位硕学鸿儒陆续进出,一个与书有关的名字伴随它半个世纪——图书馆。

1929年12月,在国立青岛大学的筹备中,图书馆也应运而生。这不是最初的起点。因为当时图书馆已经接收了私立青岛大学和原省立山东大学的图书,只是,“为数极少,而大半是旧日课本,多不适用”(《山东大学百年史》)。

就在一个月之前,前北大文学系教授、戏剧家宋春舫接下了重任,担任国立青大图书馆主任,负责筹备建馆。在宋春舫的心目中,应该早有了建立图书馆的蓝图,为国立青大图书馆奔波可以算作积累经验。不到两年后,1931年,宋春舫“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庐于青岛之滨”,将所收集的戏剧图书陈列到了福山支路(今6号),建成闻名遐迩的褐木庐戏剧图书馆。此是后话。

图书馆外观(选自《老舍的青岛岁月》)

宋春舫接手的图书馆开始困难重重,国立青大初建资金并不充裕,校长杨振声多次呼吁节俭,不过杨校长非常重视图书馆,他在1931年5月4日的师生员工大会上提到:一个学校——尤其是一个大学,许多研究的题目,非参考书与实验室不为功——基础的基础在图书。

重任在肩,宋春舫积极筹备,想方设法丰富馆藏,“并陆续制定了《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组织条例》《图书馆公布暂行图书借阅规则》《阅报室规则》《借阅参考书规则》以及《校外人借书暂行规则》等制度。宋春舫为国立山大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梁实秋在青大》张洪刚著)

宋春舫的工作具有临时的性质。他太忙了,不但担任观象台图书馆馆长,还筹建水族馆,并着手建立褐木庐戏剧图书馆,所以当国立青大校长杨振声施妙计,将梁实秋和闻一多请到青岛之后,便递出了交接棒。接下来的图书馆工作,梁实秋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