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带徒弟地头“教学” 青岛“青蓝计划”培养人才模式属国内首次

2020-04-29 08:15 半岛网阅读 (68487)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韩小伟

  4月28日,6位导师与17名徒弟先后奔赴即墨、莱西等地,田间地头讲解茶叶标准化生产、土壤肥力提升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专业技术。如此师徒结对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尚属首次。这就是日前青岛市农机中心组织实施的“青蓝计划”——“蓝方”为导师,“青方”为徒弟,导师通过对徒弟传授理论知识和开展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全面提升徒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

  28日,导师和徒弟们先后赶赴田间地头,现场教学。当天下午,在莱西市店埠镇,青岛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耕地质量处处长向2名徒弟讲解了土壤肥力提升技术。站在农业生产现场,老师讲得带劲儿,徒弟们听着更是津津有味。

  “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导师和徒弟的积极性,双方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一定要把这学问教好、学好了。”丁兴民说,这种模式还有着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将理论知识带到了生产实践中,“在室内教授理论知识,有时候专业性强的知识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传达。到了现场,所有的理论都要通过实践来说明,传授的知识更为丰富,学习、理解起来更深入。”

  半岛记者获悉,4月22日,市农机(农技)中心土肥组带领“青方”学员来到莱西市学习观摩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技术。

  莱西市金鸽岭仙桃家庭农场是莱西市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也是莱西市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置地,园区200亩耕地全部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通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管理、节水化灌溉,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有效改善了农场生态环境,栽培的50亩油桃硕果累累,即将上市。技术人员查看后为种植户和“青方”徒弟讲解道:果树的种植采用双管微灌模式,根据测土的结果和不同的生长期来确定水供应量和肥料配方,农场的油桃种植土壤有黏化现象,给出应利用农场现有资源开展玉米、小麦秸秆堆肥还田和畜禽粪便堆沤有机肥技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自己堆肥以改良土壤,即节约废弃物处理需要的人力、物力,又可以减少购买有机肥成本,达到改良土壤、增产增收的目的。

  青岛丰泰林家庭农场位于莱西市南墅镇,农场占地1500亩,主要种植果树、粮食等作物。技术组“蓝方”导师观察土壤剖面后介绍说:该地土壤为棕壤性土,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乏,保水保肥能力差,易遭侵蚀,适宜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性状。农场新建葡萄园600亩,因种植规模较大,建设了大型水肥一体化设施,首部枢纽、水泵、过滤器、施肥器及输配水设施管网配套齐全。技术人员看到农场堆积大量的的果树枝条,据种植户介绍修剪的枝条使用范围极少,现在堆积在农场占据耕地浪费资源,还有防火的压力,清理出去需要耗费人力物力,技术组为种植户和“青方”徒弟讲解了果树枝堆沤肥和利用果树枝做菌菇棒的技术,并为农场联系了菌菇棒生产企业拟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可以开展创收新途径。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春意浓,芳菲盛。在春回大地,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春耕生产稳步推进之际,4月15日,市农机中心举办了2020年“青蓝计划”导师聘任暨师徒结对仪式。

  “青蓝计划”意见指出,“蓝方”为导师,“青方”为徒弟,中心每年从副高级以上专家人才库中选择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务实的专家聘为导师;从中级及以下技术职称人员中遴选工作踏实、虚心好学、积极进取的青年为徒弟。导师结合徒弟特点指导制定能力提升发展计划,在“补短板”上下功夫,通过对徒弟传授理论知识和开展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全面提升徒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徒弟按照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认真学习专业技能,经常性深入一线学习专业技术,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项目或课题,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年是未来和希望。市农机中心实施青年人才培养“青蓝计划”,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互学共进,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搭建青年人才成长平台,营造“学技术、练技能、强素质、争一流”的浓厚工作氛围。充分挖掘中级技术人员的业务潜能,加快培育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精湛专业技能、担起“立技强农、兴机富民”重任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青岛农业的现代高效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