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 青岛成为旅游城市的真正起点

2020-05-01 15:45 半岛网阅读 (79250)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1922年,经历了五四运动、巴黎和会,青岛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井然有序且发展迅速。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将青岛作为特别市。1933年,青岛市政府开始制定新城市规划。1935年,《青岛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完成,并绘制了《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这是第一份由中国人制定的带有城市总体规划性质的青岛都市计划。

青岛作为旅游城市的概念也从此时提出。

该规划把青岛城市性质定位“中国五大经济区之一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人口规模设定为100万。“规划范围向北扩至沧口、李村,向东展至辛家庄、麦岛,总规划面积为137.7平方公里,城市布局形成南北带形发展形态。全市分区计划分行政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港埠区、园林区等功能区。”

《图说老青岛》的撰稿人徐增娥对每个功能区都进行了介绍。根据地图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行政区除了原有的市政府外,大面积增加了台东镇西工厂一带,显然,这里成为真正的市中心。商业区分成了大商业区和小商业区,大商业区变化不大,大港以南至中山路、天津路一带,北边在辽宁路东镇一带,这次的变化是在浮山所、四方、沧口都设置了小商业区。工业区在四方沧口一带。

住宅区的面积显然很大,符合百万人口的定位,还根据不同的位置分为了特等和甲乙丙四中。特等住宅区在湛山、浮山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甲等住宅区在荣成路一带,齐东路、莱芜路为乙种住宅区,其他地方如西镇、四方等为丙种住宅区。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除继续完成充实原市区外,青岛城区继续向东、向北扩展。向东扩展至湛山风景区,北进至台东西北和东南。新辟了齐东路——大学路间、登州路——西山路间及台东镇东南住宅区,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今八大关地区),湛山以东等住宅区,开辟了台东镇西北工厂地、四方——沧口之间大工业区。建成兰山路礼堂、青岛船厂、中山路银行集聚中心、第一体育场、大港三号码头、水族馆、海洋生物研究所、栈桥回澜阁、湛山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

还有一点,1935年,原属即墨崂山东北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区划归青岛市管辖,市域陆地面积增加到746.7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