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路塔楼1901聆听合肥张家姐弟的青岛情缘

2020-05-15 10:15 半岛网阅读 (320970)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曾于一个湿润的周末,在广西路塔楼1901聆听合肥张家姐弟的青岛情缘。

讲述者是张宗和的女儿张以䇇和作家王道,他们娓娓道来,回顾了张氏姐弟的青岛之行,这其中的故事和细节都除了源自于张充和的记录,更多的内容则来自张宗和的日记,这也是张以䇇来青岛的目的,将父亲的日记整理出版,带到他曾经两度来过的地方。

张充和与张宗和

合肥张家祖先曾有过显赫的历史,张树声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出生于富贵之家,张武龄从小嗜书如命,为了让子女接触新思想,他主张举家迁往上海,后又至苏州,很快便成为苏州城里的名门。

张武龄(冀牖、吉友)受祖父办“洋务”的思想影响,倾其家产致力于办教育育栋梁,创办乐益女子中学,任校长。张武龄和发妻生有九个子女,发妻去世后,又娶续弦,生有一子,也就是为人称道的张家十姐弟:四个姐姐元和(字伯元)、允和(仲允)、兆和(叔兆)、充和(季充),六个弟弟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女孩子有一股男子的豪爽气。

合肥张家十姐弟

张氏四姐妹蜚声国内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九如巷中张家的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谁会幸福一辈子。”娶她们的人自然也就不一般,大姐张元和,与昆曲名角顾传玠恋爱而结为伉俪(后旅居美国);二姐张允和,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张兆和,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四姐张充和(小妹),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教授的夫人。

其实,他们的六兄弟也大都不凡,张宗和是文学家、教育家,张寅和是诗人,张定和是作曲家,张宇和是植物学家,张寰和是教育家,终生守着九如巷的老井,张宁和是音乐家。

张宗和(1914年~1977年)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抗战期间曾在宣威乡村师范、昭通国立师范学院、云南大学、立煌古碑冲安徽学院等地任教。1946年任苏州乐益女中校长。1947年应朋友邀请到贵州大学任教。1953年院系调整时调入贵阳师范学院(现为贵州师范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历史和昆曲人才。他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知识分子,在王道看来,张宗和有着天真、单纯的一面,他文采斐然,写过小说和散文,因此他的日记里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感触,一些诗句的穿插证明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

沈从文与张兆和

这些日记经历了磨难,张以䇇女士说,抗战期间失而复得,让父亲倍感欣慰。然而,在“文革”期间,再次被抄走。幸好,有一位工人住在他们原来的房子里,路遇张以䇇,告诉她还有一些书和本子堆在家里,如果需要可以晚上去拿。“当天晚上我和父亲拿了扁担和箩筐,悄悄地下山,来到我们家的老房子里,看见厕所里杂乱地堆满了线装书和笔记本,我和父亲整整抬了两箩筐。回到家里,父亲整理出了十几本日记以及一些信件,他喜极而泣地说:‘终于又回来了。’”张宗和与青岛姑娘孙凤竹的故事整理成了《秋灯忆语》出版。张以䇇女士将父亲的日记整理出版。

这座海滨城市,有张宗和关于三姐张兆和和三姐夫沈从文的恋爱记录,一颗锃明瓦亮的“灯泡”,照亮了一对情侣的喜怒哀乐,更见证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还有张宗和和四姐张充和在青岛唱昆曲的回音,在海浪声中,悠扬的昆曲飘荡,为琴岛增添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张宗和与孙凤竹

张以䇇女士告诉笔者,多年之后,父亲没有过多地讲述他在青岛的两次旅行经历。在《秋灯忆语》中,张宗和甚至完全忘记了第一次来青岛的事儿,以至于1944年追忆时认为自己1936年第一次去青岛,但这座城市对他来说非常重要,除了他的姐弟情深外,还有他一生刻骨难忘的爱情——一位名叫孙凤竹的青岛姑娘,走入他的生活,两人的爱情在信件中升温,他们在没有谈过恋爱的前提下订婚,却在动荡的现实中经受住了考验,即便孙凤竹身体孱弱,张宗和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和她结婚,两人甜蜜的生活埋下了隐患。最终,五年的幸福婚姻因为孙凤竹的病逝而结束,留下了张宗和以及他们可爱的女儿张以靖。

张宗和后来娶了漂亮的妻子刘文思,刘铭传后人,著名教授刘文典先生的堂妹,是一名医生,性格大度,悉心照料张宗和,两人育有两个孩子,刘文思待张以靖视为己出……

张宗和与刘文思

1936年,张宗和和四姐张充和住在了太平路75号,当年南浔富商刘锦藻的藏书楼静寄庐,当时房屋的简陋曾令张宗和感到些许的失望,但一个多月的惬意生活,让他临走时竟然开始羡慕四姐能够留在青岛了。

1983年之后,女儿张以䇇来到了静寄庐,找寻父亲和四姑生活过的旧居,“虽然房子有些旧了,但我觉得很开心,竟然没有多大变化,四姑留影的宝瓶栏杆都还在!”在四姑照相的地方,张以立民用相同的姿势定格,算是对四姑和父亲在此地短暂居住的纪念,并将照片发给了我们。

张家人与青岛,又多了一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