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九成居家养老如何能做到“十分”满意 代表委员发声

2020-05-19 07:27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97755)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记者 刘雪莲 图/受访者提供

当老龄化社会来临,怎么能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今年的青岛市两会上,如何应对老龄化仍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青岛市政府2020年12件市办实事中,养老工作占了一席之地,而发展居家养老,今年也被提到重要位置。

市人大代表谭兰 希望阿尔茨海默病进大病医保

谭兰,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市立医院副总院长、脑科中心主任,在阿尔茨海默病以及癫痫等病的研究治疗上颇有造诣。

谭兰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口预期寿命逐年提高,长寿也伴随着各种老年疾病的到来,人老了、病了,自理能力差了甚至不能自理,需要人照料。我们中国对老人的照料,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家庭照料,一种是机构照料。

“家庭照料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但当独生子女一代逐渐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时,单靠子女照料很难。”谭兰认为,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需要社会一个很好的引导,包括照料者的培训、法律的健全、诚信的服务等,需要有非常好的监管机构。“青岛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管理,但是远远达不到更规范更有效的管理水平。”对于花钱购买照料老人的服务如何做到让人放心、让老人活得有尊严,谭兰认为政府、行业协会、机构、社区,应该发挥好各自的能量,来做好老人居家照料的工作。

作为神经科医生,谭兰主要进行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谭兰说,阿尔茨海默病有各种致病因素,年龄因素是主要的一点。该病起病年龄大约在65岁,65岁人群的患病概率是8%到9%;80岁人群中,大概有25%的人患病;到了85岁,就增加到30%以上;到了90岁,患病概率达到45%。老人一旦患病,慢慢就不能生活自理了。谭兰表示,患者本身有医疗花费,但更多的花费来自照料。通常,一个陪护照料不了一个患病的老人,而如果请俩,一般的家庭很难承受。

“作为临床医生来说,阿尔茨海默病要早期预防。”谭兰说,从40岁开始,就要预防。有早期症状,需要医生的干预、家庭的关注,这样会使病情发展得慢一些。如果不去干预,会发展得更快,生活质量更低,对自己以及照料者的危害更大。

谭兰表示,这个病目前还没有进入青岛市的大病医保,现在治疗的有效药物也不是很多,经济能力不行的家庭就会放弃治疗。“随着市民预期寿命的提高,现在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病了,患者数量不少。”谭兰希望经过综合评估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能尽量进大病医保,以减轻病人及家属的负担。

市政协委员王润杰 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青岛市政协委员、交运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润杰关注岛城80岁以上老人的就医问题。  

王润杰表示,青岛市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超过23万,是为老服务的重点对象。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患病几率的增高,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提高。在当下社会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大环境下,上门实施家庭医疗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对缓解老年人看病难、挂号难、无人陪、行动不便等实际困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王润杰认为,上门医疗服务,可补充现有免费医疗服务内容,增加老年人福利待遇。青岛对80岁以上老人尚无更多单独的医疗优惠政策。通过对老年人年龄段的细分,提供有针对性的上门医疗服务,能更好满足特殊老年人群的医疗需求,体现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

此外,上门医疗服务,可更好关照老年人身体状况,减少子女照料老人压力。虽然社区看病解决了一部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但对年龄偏大、腿脚不利索、居住楼层高、离社区医院有点远的老人来说,社区看病也是困难重重。推进上门医疗服务,老年人既可以享受到贴心的专业入户服务,子女也能安心工作。

对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王润杰也提了几条建议:一是扩大常规病上门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对于行动不便、不能自理或者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年人,上门医疗服务必不可少。对出门不便的80岁以上(具体划线年龄可据实际情况做调整)高龄老人,建议由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提供常规病检查、慢性病管理、定期打点滴治疗等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并由政府发放一定的医疗补贴。

二是建立健全老年人医疗档案,提高上门医疗服务的签约履约率。发挥社区医疗服务功能,统筹医疗服务资源,建立健全老年人个人医疗档案,调查摸清高龄居民的需求清单,增加“社区医生”“家庭医生”“共享护士”的签约服务数量,强化上门服务履约率,推进上门医疗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是增加医疗志愿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各大医疗机构密切联系,定期组织医疗服务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精神障碍患者入户随访和慢性病知识等宣传活动,指导社区老人正确服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市人大代表方宗贤

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入户服务

对于如何做好养老工作,青岛市人大代表、莱茵化学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宗贤认为,把居家和社区养老相结合很重要。

她认为,虽然青岛市社会养老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广大老年人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老人大都倾向于居家养老,不习惯去养老院,因此要探索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养老形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推动的良好格局。

对于不同情况的老人,方宗贤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对生活能够自理、能独立外出活动的老人,社区不仅要组织开展广场舞、棋牌、合唱等健身社交活动,还要组织他们志愿参与照顾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

对生活尚能自理,不能外出和做饭的老人,社区根据老人的特殊需要,依靠社区志愿者提供个性化入户服务,如送医、送餐、购买生活用品、打扫洗衣、小时看护等服务。根据家庭意愿在家中安装摄像头,社区与家庭联网,监控老人有无摔倒、生病等紧急状况,随时通知家人并及时送医。

对于身患疾病,无自理能力的老人,利用社区医院或一级医院的医疗资源,采取日托或全托的模式,将老人托管在医院看护。

社区养老的服务费用采取个人负担为主,医保为辅,社区适当补贴的方式。社区对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时间和满意度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志愿者以后接受社区养老服务减免费用的参考。

市政协委员徐从德 农村居家养老要建专业服务队

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督导与评估中心主任徐从德,将关注点放在农村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

徐从德表示,近几年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目前青岛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内容到服务质量,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但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由于农村社区中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自助养老,村级社区一般只设有老年活动室以及一些日常的老人服务项目,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及质量亟待提升。

徐从德根据自己在青岛市部分区市就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进行的调研发现,目前青岛市农村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养老服务项目少。大多数农村社区对老人养老服务项目涉及的方面较窄,老人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关注等方面都缺乏具体完善的服务措施。上门进行单独服务的情况较少,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

二是养老平台建设不完善。有一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建设标准偏低甚至没有,有部分与老年活动室共享,休息室、康复室等配备不齐全。农村社区老年服务的设施少,规模小,功能单一,与农村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三是养老服务经费不足。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比较困难,农村社区老年人众多,组织活动的经费等难以落实,服务用房、心理疏导等功能型设施都需要经费支持,由于经费少,上门服务、日间照料等重要内容服务都难以展开。

根据这些问题,徐从德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是建立专业服务队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起步晚、人口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进行老年人基本护理、法制教育、社会工作和家庭紧急救助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服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以服务老年人为目的从事工作。农村社区养老的基本设施也极为重要,要建立农村老年人活动室、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阅览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且对服务设施定期进行维护。

二是多方筹集服务资源。资金是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取得政府部门投入的同时,要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如今青岛市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农村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应积极鼓励家庭参与,通过家庭自助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紧张状况。同时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党员参与,建立“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家庭自助为基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推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服务脱节、服务局限等问题,因此这一工作应有完善的监督体制,对于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养老资源供需脱节现象,最大程度发挥政府推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