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黑陶制作“直播间”圈粉 刘锦波“6年磨一剑”1:1复原蛋壳陶作品惊艳观众
文/图 大众报业·半岛记者 黄靖斐
山东胶州孔子六艺文化园黑陶艺术馆馆长刘锦波,凭借“6年磨一剑”1:1复原的蛋壳陶作品,让人惊艳。作为青岛市手工艺大师、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胶州市蛋壳黑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51岁的刘锦波首次把这项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黑陶制作,近日搬上了“直播”平台,引发业界关注。“6年中基本上没有12点之前睡过觉,前前后后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才做成功第一件蛋壳陶。”回忆起试验制作蛋壳陶作品的种种经历,接受记者采访的刘锦波唏嘘不已。
一看到“蛋壳陶”就被吸引了
刘锦波介绍,胶州三里河出土的蛋壳陶已有四千年历史。“蛋壳黑陶高柄杯于1974年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堪称绝世佳作”。蛋壳黑陶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薄如蛋壳,比普通的黑陶器具薄了百倍,最薄的地方0.1毫米。 而刘锦波历时6年苦心孤诣1:1复原的就是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
刘锦波出生于胶州制作陶器的世家,自幼受家庭制陶业影响,从20岁开始学习制陶技艺。“黑陶的实用价值慢慢被替代,没有了市场,我就去北京进行系统学习,从装饰的角度来挖掘黑陶更多的特性。” 回来后刘锦波成立了工作室,专业从事黑陶制作。“改革后,黑陶在精致的程度、雕刻的细节上提高了很多。”
在刘锦波看来,胶州的黑陶跟其他地方相比更独特,在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陶器当中,有68件是蛋壳陶,这在其他地方很少见,“蛋壳陶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的陶器制作最高水平,我在博物馆看到时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沉迷其中,去看了很多次,后来就想试试。”
六年实验光泥料就用了近20吨
在做黑陶做了20年的基础上,刘锦波开开始正式研究蛋壳陶的制作技艺。“当时我把所有的黑陶业务都停止了。”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很高的成本投入,刘锦波说,“这六年光泥料就用了接近20吨,成本来说是不小的一个数目,当时生活在农村,家里面没有什么积蓄,都是靠我对象打工来补贴家用。”期间刘锦波也放弃过很多次,但是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他还是坚持下来,“有一位朋友给了我很大的资金支持,非常感激。”
刘锦波说,六年的实验过程中,“每天晚上没有12点之前睡过觉,天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制作,哪里出的问题。做蛋壳黑陶杯最难的是修胚,虽然蛋壳陶看起来和普通陶器一样,但是在坯体变硬之后,外层的坯体都需要一层一层地刮掉,最里面的一层才是最后要留下来的成品。”刘锦波说,要把1公分厚的胚修成0.1毫米,还要雕刻有图案,这就要求工匠们在拉坯时就得有“内外兼修”的本事,即使这样,最后的成品率也只有不到10%。
直播圈粉对传承更有信心
2006年7月份,刘锦波的第一件成品终于做成,后来他的蛋壳陶作品在全国各大文博会等展出,引发关注。现在,他又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技术越来越娴熟。去年刘锦波在胶州少海孔子六艺文化园内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不但积极推广黑陶文化,还经常教孩子们做陶器。
在青岛市手工艺协会开展抖音直播时,刘锦波也积极上阵,玩了把时尚。“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做直播,刚开始没有经验,青岛市手工艺协会鲁汉会长专门过来进行指导。”直播现场火爆,刘锦波没想到古老的黑陶制作这么“圈粉”。这也让他对未来黑陶制作的传承更有信心,“因为成品率只有10%,现在做蛋壳陶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我还是希望我的手艺能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么精美的蛋壳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