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兴里的前世今生:老里院蝶变新生 成青岛百年历史见证者

2020-06-02 20:2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1859)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海泊路63号,广兴里大院,最近很热闹,人来人往,老居民、各方游客争相一睹老院新貌。

        修旧如旧,对于老青岛人来说,总觉得旧的比新的更值得怀念,但新理念是建筑生命的延续。正如青岛人、上海城建设计院的金山博士给半岛记者描述的那样,广兴里是青岛众多里院中的一座,和孟氏家族的四合院们相比,它的设计并非最出彩的那一幢,它让青岛感知最深的就是那历经百年的沧桑感。于是,我们和几位专家一起,再次搭乘时光机,回到上世纪初的青岛,翱翔过百年,回眸一座里院的前世今生。

大鲍岛全景,1907年拍摄。(胶澳发展备忘录)(资料图片)

        从海泊路挂牌处入口,还未出门洞就从左边楼梯直通二楼,参观从此开始。审视整个院落,风格一体,院落方正,红瓦红栏杆,黄墙绿门窗,色彩鲜明,阳光偏爱它们,照耀得熠熠生辉。

        其实,这栋建筑其实并非一个时段建设的。

        这要从古成章说起。

        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入侵青岛,随即便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吸引了大量商人。青岛里院建筑形态的开创者阿尔弗莱德·希姆森是德国房产商人的代表,胡存约是青岛本土商人的代表,另外,外地商客也非常多,有山东黄县、掖县、潍县等的商帮,还有以直隶、浙江与广东为主的外省商帮。他们的到来使得青岛早期的城市建设活动频繁。

        作为青岛早期的粤商代表,广东香山人古成章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到达青岛的时间很早,是商人的敏感让他看中了青岛的商机。上世纪初就有他在青岛活动的记载:先是在潍县路上开办了大成栈;1902年,胶澳德国总督任命的四位华人信托参议中,就有古成章的名字;1906年,他与广东的其他商人创办了广东会馆,并出任会长。1912年,因为孙中山先生的到来,让广东会馆成为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广东会馆三大会馆中最为知名的一个。广东商帮也成为青岛较为显赫的商业团体。

        兴建广兴里的前身,是古成章众多房产生意中的一环。1901年,他出资在博山路兴建了一座两层的商业大楼,算是房产投资,请来了德国建设师进行设计。“当时的土地买卖正在进行,外来的商人购买空地投资,广兴里(前身)兴建时周边的建筑应该还不多”,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先生说。

        这是一座两层的大楼,当时高楼不多,两三层为基本标配,另外还设有地下室,形状为“凹”字型平面,立面分为三段式,这种风格在欧洲公共建筑中非常常见。

       “与大鲍岛同时期的建筑一样,这座大楼也使用清水砖窗拱作为立面语言,建筑二层的窗户采用的半圆拱较为罕见,立面中央的山花非常引人注目。平面布局上,建筑一层为开间较大的店铺,二层为住房,以外走廊组织水平交通,建筑中央设有联系街道与庭院的走廊,兼做楼梯间。厨房和卫生间被安置在一座独立的附属建筑中”,金山先生在《大鲍岛》中有专业的描述。

        然而,根据图纸判断,当时仅仅建设了计划中的中段,两翼部分没有建设,而且和图纸对比,也简化了屋顶和门窗的设计。金山先生推测,这种设计缺陷造成的原因,很可能是建筑师没有亲临现场,只是根据业主提供的土地尺寸就完成了设计,没有考虑到博山路两侧路口之间三米的落差,“如果从中央入口能够正常进入建筑的话,那么北翼一层的一半要被埋在地下,而南翼则须悬浮在半空中”。

        10年的时间里,商业大楼都作为商业网点兼宿舍,较为孤独地存在于博山路上。直到1912年,古成章将土地连同楼房,一起出售给了周宝山,才步入了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