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 山东如何成为重要节点?

2020-06-04 10:41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 (99220) 扫描到手机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的这句话,对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具有举旗定向的重要意义。疫情等各种因素,使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发展。

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关键是要形成上述“新发展格局”。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在“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又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成为重要节点?

新局

  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顺应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由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迭起,世界经济始终处在下行区间。

  特别是今年叠加新冠疫情影响,人员、资金、物资生产和流通都受到严重影响,跨境投资受阻、国际贸易放缓、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受损,世界经济将进入深度调整期。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到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成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如此情势下,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把扩大内需作为后疫情时代促进经济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方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这也是为何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居于主体地位的原因所在。

  同时,当今世界,各国都处在全球生产网络的节点中,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一国不可能生产出满足本国居民需要的所有产品;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也很难和本国民众的需求完全匹配。因此,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必须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清障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

  如何打通国内大循环,充分挖掘和激发国内市场、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以实现“六稳”“六保”目标?

  关键是“清障”——彻底清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存在的一切“堵点”,破解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相互交织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让各种生产要素、各种优质资源,真正按市场规律顺畅地运转起来。

  要畅通要素供求大循环,提高要素市场化程度。

  经济发展是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律协同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如果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不能形成供求与价格的相互反馈,市场规律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资源就难以实现最优配置,经济发展也就后继无力。

  这正是中央近日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用意所在。畅通商品市场大循环,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建立在统一高效的商品市场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监管,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公平竞争、加大产权保护,让各种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实现大循环,以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消费的愿望,充分激发内需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大循环空间格局。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战略,对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约束,形成大循环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这是着眼于我国东中西、南北中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国内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必然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激发内需源动力。

  民生直接影响有效需求。加强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敢花钱、能花钱,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需动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才能顺畅运转。

  “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这一数字说明我国民生改善还有巨大空间。说实话,这样的收入水平下,扩张有效需求非常困难。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今年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必须始终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既要拓展民生的深度,也要拓展民生的广度;既要重视就业、养老、教育、医疗、体育、托幼等传统民生领域,也要重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新民生领域。

  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大循环,提升经济治理水平。

  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个人、企业、社会、政府等多个主体,域内、域外不同地区,资源、产品、人才、信息、技术、制度等众多领域。能否形成国内大循环,促进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高效协同、顺畅有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绩效,也体现了经济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程度。

  可以说,经济治理现代化程度越高,域内循环越顺畅,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供给,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形成高水平的治理大循环。

  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以我为主,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国际形势越复杂,我们越要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加强国际交往,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既立足国内,又内外兼修,通过立足国内大循环、努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融入

“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山东应如何融入、并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农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大省优势,积极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融入国内大市场,提高自身经济治理能力、完善经济治理体系,以庞大的消费人口、健全的产业链条、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国内大循环中重要节点;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嵌入世界产业链条、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地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重要节点。

  “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着眼于突破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聚焦山东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对于山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引汇聚全国乃至全球优质资源,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以更坚定的改革意志、更坚决的改革魄力、更彻底的改革举措,推动改革攻坚行动取得实效,助推山东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国际循环。

  疫情造成的“需求冲击”,是当前影响经济的突出问题。山东应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发放消费券、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税收减免和缓征、大力发展“新基建”、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公共服务支出等方式,刺激国内需求;同时,借疫情之机深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加大技术革新,推动“四减四增”,全力“双招双引”,实现供给和需求“双升级”。

  山东位于全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节点,既是东中西空间格局中的东部龙头之一,也是南北中空间格局的分界之处,还是沿海对外开放、特别是对日韩开放的“桥头堡”。

  在“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山东既要立足自身,处理好省内东中西、南北中的关系,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畅通省内循环;也要发挥比较优势,自觉服从和积极融入全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尤其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要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鼓励德州、聊城等市主动对接,内引外联;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战略,鼓励聊城、菏泽、泰安等市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发挥山东人文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协作,拓展合作路径,探索融入模式,共同推动全国大循环的进一步完善。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形势下,山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统筹民生发展,筑牢民生底线,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要加强项目建设,扩大投资需求,重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两新一重”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积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推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战略,利用我国在全球率先复工复产、逐步走出疫情影响的优势,借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机会,鼓励山东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技术、要素、产品、市场、产权等合资合作或兼并重组,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逐步提升山东产业的价值链。

  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带沿路国家的合资合作,充分发挥好中国(山东)自贸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自贸区)等平台作用,积极扩大出口,加大外资引进,使山东成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节点,展现经济大省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