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赋予我们的 何止滋味 对话《风味人间2》美食顾问董克平 从国风纪录片看传统文化全球传播

2020-06-05 19:5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51252)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仲维莉

近日,《风味人间》第二季正在热播。片中垂涎欲滴的美食撩动着每个好食者的心。美食不仅仅是食物,还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信念。半岛记者独家对话《风味人间2》美食顾问董克平。美食赋予我们的,又何止是口舌欢愉的滋味。

人与食物的关系

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写照

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来青岛的董克平还是一如既往地眷恋着大海的味道。提到海货是津津乐道,“每次来青岛都能撑到走不动道”。作为《风味人间2》的美食顾问,董克平很谦虚。“其实我在其中做得很少,只是为各集的导演们提供一些思路”。《风味人间》系列的大火并不是偶然。它以美食为入口,切实记录了中国以及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董克平始终认为应季应时的食材就是最好的美味。而人与食物的关系,通常也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写照。《风味人间》并不局限于呈现美食,也将食物背后的人文思考传达给观众。从一餐饭的讲述中记录了劳动人民平常生活的点滴,使观众加深了对中国传统饮食观念的认知。食物背后的文化力量和历史传承使食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文化的承载体。而这些普通人也不仅仅是农民,工人,更是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每一集传递出的是他们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家乡美食的无比骄傲,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中国饮食的文化精髓。

“共情”让美食节目立了起来

任何一种味道记忆都与情感有关。电视做美食观众吃不到也闻不到。如何能让观众更深入地感知这份食物呢,董克平认为,“共情”是《风味人间》之所以能立起来的主要原因。“无论甜也好,咸也罢,共情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能够在讲故事的同时,让观众产生共鸣。《风味人间》每一集选择的美食都基本是当地的传统饮食,是多少年来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其实很多食物没有什么复杂的秘密。但是就像火腿离不开金华,血旺离不开四川一样,只有当地的美食才是最有风味的。青岛人也会认为梭子蟹是最美味的螃蟹,这就是故乡情结。”味觉里的人情、乡愁、记忆,随时牵动着观众的心。食物在味觉记忆中延伸出来的家与亲情的味道,都能牵引出人对家乡的眷恋,食物成为了传递情感的最好信使。也使得其具有了浓厚的人情味与生活感。怀抱着“对世界的敬畏,对食物的崇敬,对劳动的感恩”,《风味人间2》五集就获得了4.2亿的播放量。还被观众称为“减肥禁片”、这无疑是对《风味人间》的最高认可。

饮食文化的复兴

也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与《舌尖上的中国》不同,《风味人间》系列更强调全球化。而这一季的《风味人间2》国外篇的比例比第一季篇幅又有所加大。董克平认为,东西方的饮食其实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比如说小麦在中国是馒头,到了西方就变成了面包,烹饪方式不同,但却都是大家平日里所依赖的主食。董克平表示,食物是所有人类文化的起点。《风味人间》中西对比的拍摄手法,不仅是表现文化的差异,也是文化的交融。中国幅员辽阔,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历史,饮食文化异常丰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近代许多规则都是西方制定的,饮食文化的复兴也寓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基础上。就国际而言,从美食节目中了解到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食物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张力得以完美释放。借美食探讨百味人生,这是中国人在东西方饮食文化交融碰撞中对本土美食的一次完美展示。美食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中国美食在国际间的流转,是中华美食的骄傲,也建立起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这也许也是拍摄美食节目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