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后浪”驱动 青岛要当“蓝色引航员”

2020-06-11 07:3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56785)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李红梅 王贝贝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更是发展优势。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时强调,“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青岛市2019年发起海洋攻势,打好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六场硬仗,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青岛力量。一年来,青岛在经略海洋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56.5%,高于全市投资增速34.9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对GDP的贡献率再创新高、占比达到28.7%,较上年又提高一个百分点。

>>人物篇<<

人物梦想

引航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职业,但作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我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希望能参与更多的引航技术创新,以最好的引航技术助力港航企业的发展。

引航员李磊向记者介绍引航的主要工作内容

李磊:来自引航站的创新“后浪”

在青岛,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具有高技术难度,高风险,被誉为“船长中的船长”“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却鲜为人知。在过去两年里,这个工作团队中还活跃着一支创新“后浪”,他们将青岛引航技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他们就是青岛港引航站的引航员们,80后小伙李磊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组队攻克“套泊热接”技术

作为青岛港的主力港区,前湾港区承担了大部分的生产任务,在青岛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中有更多的担当。然而,一方面受航道单向通航的限制,前湾港区船舶的周转效率和泊位利用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受全球疫情影响,航运公司迫切需要缩短船舶待港时间、降低运营成本。这两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港口的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

“怎样才能提高泊位利用效率,缩短船舶待港时间呢?这个问题成为全站上下最想攻下的‘山头’。”李磊告诉记者,“‘智能创新引航工作室’应运而生,我们站长王武修亲自挂帅,带领大家创新,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经过论证,他们决定对标国际一流港口——上海洋山港、深圳港。“我们根据以往的引航经验、综合大量的可行性论证,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总结出了前湾港区港池内‘套泊热接’作业的要领。”李磊说。今年年初,青岛港引航站开始青岛前湾港港池内“套泊热接”作业实操,效果达到预期。

一年可为码头增收3000万

今年4月,李磊进行了他的第一次青岛港港池内“套泊热接”作业。“我当时既胸有成竹,又心存忐忑。”李磊告诉记者,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引航技术充满自信,另一方面海上作业环境瞬息万变,要提前谋划完备的应急预案。

“套泊热接”是青岛港引航站发挥技术优势,帮助船舶公司从港口船舶周转的夹缝中找利润,帮助码头从船舶靠离泊的碎片时间中抢收入,创造多赢局面的典型案例。“目前,所有尺度大型集装箱船舶,都可以在前湾港区内实现‘套泊热接’。”李磊说。

据测算,“套泊热接”作业可以为靠泊船舶节约1~1.5小时的时间,为大小不同的船舶节约17万元~28万元运营成本;可以为码头的一个泊位多争取1.5小时工作时间,使其收入增加8万元。在码头保持较高利用率的前提下,“套泊热接”作业全年可为码头增收3000万元。

不把“雾期”变成“误期”

雾天引航是全球港口面临的普遍性技术难题,而青岛为多雾区域,年平均雾日约50天,年最多61天。因此“集装箱班轮雾航”是青岛港引航站智能创新引航工作室正在着力攻克的另一难题。

去年以来,青岛港引航站明确提出不能把“雾期”变成“误期”,把破解雾航难题作为重点攻坚项目挂图作战、有效解决。“去年,引航站进行了4次集装箱船雾航实验,效果很好。”李磊说,马士基航运中国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青岛港引航站2019年雾航实验成功为其节省了1000万美元运营成本。

目前,“集装箱班轮雾航”作为青岛港引航站对常规工作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引航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码头和船舶公司来说,我们引航员能做的就是提高技术,努力创新,为各方做好服务。”李磊说,后续他们会推进智能引航系统E引航的系统建设,为引航作业创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

>>产业篇<<

经略海洋,青岛正在加速发力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青岛正在加速前进。今年,青岛将紧紧围绕搞活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持续推进海洋攻势2.0版,加快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彰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海洋特质。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5%,力争达到20%;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力争达到50%。

科技创新小海藻做出大产业

海洋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宝库。近两年,青岛加快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优质项目的培育和集聚。2019年,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60.9亿元,同比增长7.1%。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聚大洋”),是集海藻国内养殖、国外采集、综合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海洋生物企业。

聚焦海藻做精做强,聚大洋已成长为全产业链海洋生物医药跨国集团,海藻综合加工创世界第一。“聚大洋形成了‘一条龙’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这条龙横贯了一二三产。”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仕鹏告诉半岛记者。

作为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发展面临着研发投入大、成果转化慢、市场开拓慢等困难。目前,聚大洋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22%,国际市场占有率25%。“我们用海洋植物胶体替代明胶,生产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已进军全球市场。”吴仕鹏说,“特别是独具特色的充液型、PH值靶向地位型、肠溶型空心胶囊,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目前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大幅度增长。”

为全球港口提供“中国方案”

4月26日,世界最大集装箱船从青岛港开启首航。 半岛记者 何毅 摄

近两年,港口航运业对青岛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青岛港位于东北亚港口圈的中心位置,与世界各地18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联系。

在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重要指示指引下,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青岛正式挂牌成立,原有的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整合为一,统筹协调港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发展,沿海7市港口资源优化提升。

作为山东港口的“龙头”,2019年11月28日,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正式投产运营。走进青岛港前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幅神奇景象呈现在眼前:从集装箱抓取、运输到装卸船,偌大码头,只见装备穿梭,不见一个人影。这里的6项科技成果全球首创,生产效率屡破纪录,比国外同类码头效率提升50%以上,为全球港航业提供了智慧港口建设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青岛航运指数,成为山东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风向标。

随着港口资源优化提升,集疏运能力不断增强,口岸服务效能持续提升,青岛航运中心建设跨上新台阶。去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第5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青岛港集装箱查验时间压缩30%,集装箱海运口岸营商环境测评居全国第2位。

成果 

“南鱼北养”丰富市民餐桌

青岛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海洋科研优势突出、海洋装备制造业发达、休闲渔业发展基础良好,发展海洋牧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2009年开始,青岛市规模性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渔业处工作人员说,目前青岛市在建21处海洋牧场,其中13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总量的1/9。

随着渔业转型升级,走向深远海成为必然。2019年,为解决休渔期鲜活野生鱼类市场供应不足的问题,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在赴南方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深水抗风浪网箱“南鱼北养+灯光诱饵”养殖示范,9家示范企业共设置39个深水抗风浪网箱,投放大黄鱼、真鲷、鲈鱼等优良鱼种26万余尾,满足了休渔期市民对鲜活野生鱼类的需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今年,青岛市计划放置深水网箱100个,养殖大鱼种60万尾,大大丰富市民菜篮子,也为青岛市渔业养殖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进入伏季休渔期已经一个多月,青岛市场上的海鲜以冰冻和养殖为主,其中有不少来自于本地的海洋牧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已建成深水网箱养殖区、人工鱼礁底播增殖区和大型藻类养殖区5万余亩,年收获野生海参、鲍鱼、鲈鱼、黑头等各类海珍品3000余吨,是目前青岛规模最大的海洋牧场。“为满足市民在伏季休渔期的餐桌需求,今年4月中旬,我们从福建采购的花鲈、大黄花、加吉、包公鱼等优质商品鱼超过10万尾,全部投入海洋牧场深水网箱养殖基地进行野化养殖,大约3个月时间,预计出产量达到30多万斤。”青岛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副总经理汪显刚说,深海网箱的生长环境与大海没有区别,加上海洋牧场所在的位置海水不停地流动,这些鱼需要不断地在网箱内游来游去,几个月下来,肉质就变得紧实,接近于纯野生鱼的品质。

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牧场建设可直接带动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旅游业等多个产业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海洋渔业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渔业发展开辟新道路。“建设海洋牧场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包括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全过程管理等一系列步骤。”汪显刚说,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集吃喝玩乐于一体,配套休闲旅游综合服务区、钓友之家、渔村、游钓码头等相关设施,建设集网箱养殖、人工鱼礁培育于一体的海洋生态渔业基地,在打造观光园的同时更能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