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器官捐献者总数903例 大器官利用率全国第一

2020-06-16 08:55 青岛日报阅读 (149469) 扫描到手机

■6月11日,青大附院援鄂医护人员王丽娜(左)、邵传锋在填写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后展示荣誉证书。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孙 飞

器官捐献是爱的传递,是在人生最后时刻为他人生命的延续点亮一盏明灯,让更多家庭重燃希望、重见光明,用爱心连接起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正是得益于器官捐献者的慷慨馈赠,那些在煎熬中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才有机会活下去并迎接崭新的生活。2018年6月,青岛4岁女孩小九月捐献了双肾、肝脏和一对角膜,给5人送去了重生和重见光明的希望,挽救了5个家庭,感动了整个青岛,也让不计其数的全国网友泪奔。“九月天使”公益品牌就此成为青岛城市精神的一种象征和化身,激励了更多爱心人士奉献大爱。

记者从青岛市红十字会获悉,在小九月捐献器官后的两年时间内,全市器官捐献者新增380例,总数已达903例,3000多名器官衰竭者因此受益,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全市捐献角膜总数1446对,令2800余名角膜致盲者重见光明;捐献遗体总数935例,完全满足青岛医学院校学生解剖课所需,为医学教育和临床医疗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权威数据表明,青岛器官捐献者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去年、前年分列全国第四、第三,而3.21的大器官利用率(每个器官捐献者的大器官利用个数)更是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6月11日,在第四个“中国器官捐献日”到来之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华儿慈会佑爱珑琪肝病救助专项基金在青大附院崂山院区门诊大厅内联合主办了“生命是一首歌”器官捐献公益宣传活动,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器官捐献事业发展。

多名青大附院援鄂医护人员和同事们精心准备了《让世界充满爱》《平凡的天使》等公益节目,弘扬器官捐献大爱精神,并进行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公益宣传。包括王丽娜、邵传锋等援鄂医护人员在内的多名市民,现场填写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

近年来,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下,青大附院联合各家器官捐献医院协同创新,逐步建立了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器官捐献“青岛模式”——“救治第一、捐献第二”,严格死亡判定,积极运用新技术,实现了从器官捐献到器官移植的全链条可溯源管理。

作为青岛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护士邵传锋在填写完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后表示,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每天都会与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打交道,因此深知器官捐献的重要性,“我们科室的5名援鄂医护人员今天全来了,每个人都在现场填写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家人很支持我们这么做。”

市民赵先生三年前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是器官移植的受益者,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器官移植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随着身体完全康复,赵先生来到青大附院崂山院区,现场填写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赵先生表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虽然我不知道是谁把肝脏捐献给了我,但能够感受到家人对他的思念。现在我已和他完全融为一体,我会为了他好好活着,也理应见贤思齐,像他一样慷慨馈赠,帮助更多急需帮助的人。”

市民唐先生的岳父不久前实现了把遗体捐献给青岛医学院校的遗愿。6月11日上午,唐先生来到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将岳母填写好的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交给了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唐先生告诉记者,老两口都是老公安,一辈子坚持为人民服务,捐献遗体是为了让生命发挥余热,造福更多群众。

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朱晓丹表示,我国的器官捐献事业目前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很多欧美国家早已把器官捐献意愿登记与领取驾照相结合,从而显著提升了器官捐献的知晓度。”据介绍,器官捐献意愿登记的程序其实并不繁琐,青岛市民甚至可通过登录青岛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进行网络申请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