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翟广顺推出新作《青岛教育史:1891-1949》

2020-06-17 19:5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7676)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黄靖斐

    青岛教育专家、文史学者翟广顺日前推出新作《青岛教育史:1891-1949》,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在业内获得较高评价,被称为“山东乃至全国地方史领域一部很有影响力的史著,是中国城市教育发展史著述的成功范例”,这部作品把握历史转型节点,客观阐述了近代青岛区域教育特征,秉持科学史学立场,在史料挖掘的深处体现史论思想。

《青岛教育史:1891-1949》选取青岛1891-1949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截面,深刻地阐释了教育是民族压迫下国人出于挽救危机进行的变革传统教育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内在的选择与努力是主因,外来的楔入和冲击是诱因,是既有教育传统与文化现代性因素交互影响与作用的结果。

青岛的近代史是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缩影,其近代教育的转型是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启动的,具有被动性、突变性、阶段性等特征。青岛城市建置后,经历德租日占,后又政府更迭,动荡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对青岛教育影响甚大。德租日占时期,外国教育体制移入,传统教育式微,开始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时,青岛因特殊的地缘,地处山东半岛东南,三面环海,环岸皆山,区域地理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清末革命风潮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中,由于远离政治中心,社会相对安定,20世纪30年代,吸引了大批国内教育、文化名人旅寓,政府的教育变革以及国人的兴学努力,使青岛教育成为民国城市教育的典型样本。1923年康有为寓居青岛就尝试开办大学重圆教育救国之梦,1929年蔡元培力主省立山东大学迁址青岛,直接促成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办,30年代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吸引了闻一多、童第周等大批名流任教,造就了民国青岛教育文化的繁荣。翟史紧紧抓住近代青岛的历史转折点,通过“一荒陋渔村”,“一变而为巍然大埠”的社会形态,在外来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渗透中,展现了青岛教育由传统向现代新式教育的转变。

     在青岛,在山东教育界乃至社科学界,翟广顺的名字并不陌生。他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在青岛不间断地从事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深知“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意义。2015年和2017年他相继推出《卫礼贤与近代青岛新式教育研究》和《蔡元培与民国青岛教育研究》等,在学界颇有影响。据悉,翟广顺光在青岛市档案馆就“泡”了近4个月,手抄的笔记足有20万字。翟广顺的新作《青岛教育史:1891-1949》深刻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先进思想和文化名人对青岛教育的影响。通过深入挖掘、整理、鉴别、剖析历史名校、文化名人与青岛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因青岛偏于山东半岛一隅和近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由北向南的播迁中,借助动荡起伏的政治局势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区位优势,走出了不同于其他沿海、沿江城市的路径,由此凸显出“城市与教育”和“教育与人”的互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