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守护个人信息安全还需除恶务尽

2020-06-23 07:25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71727) 扫描到手机

评论员 王学义

说起售楼骚扰电话,真是数不胜数,也烦不胜烦。这一次,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用一张50000元的罚单,果断对滥用个人信息说不。这也是市场监管部门在该领域开出的全市首张“罚单”,作出的首例行政处罚。

必须为这样的行动点赞。此类骚扰电话不仅给老百姓“添堵”,更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就该严惩不贷。此案对那些肆无忌惮的推销者敲响了警钟,也具有示范意义。今后市民再接到这种骚扰电话,就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查处力度,将之纳入日常监管范围,还市民耳根清净。

应该说,这种罚单对于保护市民个人信息安全有重要作用。这些年来,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民生痛点。而要解民生之痛,须下猛药才行,这就需要各个部门携起手来,形成合力。

比如,此次案件,除了对涉事公司开出罚单之外,也应进一步追查相关个人信息的来源。调查中发现,负责该楼盘销售的某公司,存有270名登记于其他楼盘场所的消费者信息(姓名、手机号码、经济承受能力)等。这些信息究竟来自何处?如果不把这一问题调查清楚,信息泄露的窟窿恐怕就很难堵住。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努力为个人信息安全打上法治“补丁”。比如,《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就设立专门章节,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相应规定。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2017年5月,两高又专门出台了司法解释。

守护市民个人信息安全,该亮剑时就要亮剑。比如,2019年3月江苏媒体曾报道一起案件:南京市民徐先生频频被电话推销骚扰,怒而报警。南通警方循线追查,发现了一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庞大网络,涉案30多人,包括了楼盘销售、装修公司、房屋中介等多个领域。随后,25人因犯侵害公民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单处罚金等刑罚。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已成百姓不可承受之痛,必须有雷霆手段,除恶务尽。只有让法律露出更锋利的牙齿,精准打击各个环节,特别是源头,才能织牢一张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