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腕、烧伤……如何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

2020-06-24 14:4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0126)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鑫鑫

“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总能见到家长带着初中或高中的孩子来就诊,家长说的最多、最为担心的就是孩子能不能上学了。通过仔细询问,有不少青少年有自我伤害的行为,不少家长对此往往不知情。有个家长看到孩子手臂上的划痕,竟然说:”这就是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就几道,没什么大不了吧?“我能感受到家长对此的否认,这其中也透露出家长对孩子的忽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王立涛副主任医师说。

Armando Farazza(1993)将自我伤害行为分为三类:重大自我伤害、刻板重复的自我伤害和表层自我伤害。前两种自伤行为多见于比较重的精神病人。青少年最常见的自伤行为就是表层自我伤害,这种自伤行为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是是青少年情绪障碍的重要指标。青少年的表层自伤行为可以分为强迫性自我伤害、重复性的自我伤害和偶发性的自我伤害。

王立涛医生指出,上面提到的那个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就是偶发的自伤行为,所以家长对此不够重视,但是偶发的自伤行为也会发展成为重复性的自伤行为,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必须得到重视。

王立涛医生说,通过访谈这些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的父母,我发现这些青少年有过被忽视或虐待的经历,有的是身体上的,有的是性方面的,也有的是情感上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交由家中的老人照顾,饮食起居可能没有问题,但在情感上常常是被忽视的。还有的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问题,父母对孩子过于掌控,过于严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模糊,处于过于紧密的状态。我曾在门诊见过一位母亲带着12岁的女儿来就诊。让这位妈妈比较挫败而又不解的是,自己的女儿看上去很乖,自己对女儿照顾得很好,为什么女儿会经常有用小刀划伤手臂的行为?女孩的爸爸长期在外出差,妈妈与女儿的关系非常紧密。当我问这位妈妈为何与女儿一直睡在一张床上时,妈妈一脸迷惑:这有问题吗?我们两位女性睡在一起有什么问题吗?我试着向这位妈妈解释与女儿分床分房间睡的心理学意义,比如这可以给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等。这位母亲终于有所领悟,一旁的女儿也似乎长舒一口气。还有的家庭出现角色错位,孩子承担了家长的角色,让孩子心里难以承受之重。有个青少年说“我觉得我就是我妈的妈,我经常听她向我诉苦,我要时时刻刻照顾她的情绪,可我还是个孩子!”

何时该求助?

父母需要明辨自我打扮和自伤行为之间的区别。当今在年轻人当中很流行以穿刺、刺青的方式来打扮自己。而自伤的年轻人是为了缓解消极情绪,跟自我打扮完全不同。

以下是一些可能表示青少年有自伤行为的现象:

◇手、脚、腹部上的割伤或烧伤痕迹

◇在孩子的房间中发现藏起来的小刀、剃刀、美工刀或者其他利器

◇常常在学校过得不好、与同龄人相处不愉快、以及出现家庭冲突之后,把自己锁在房间或者浴室里面,长时间不出来

◇家庭医生、老师、或者其他大人发现了割伤或者烧伤痕迹、或者孩子似乎常常会拔自己身上的毛发。

◇孩子的朋友中有割伤或烧伤自己的人

◇兄弟姐妹告知说发现带血迹的剃刀、或者碰见孩子在自己弄伤自己

如何预防自伤行为的发生?

王立涛指出,父母在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这件事情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家中,父母可以把家庭活动作为最优先的事情。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带头决定和计划每周的外出活动。家中的氛围需更加平和、且有更多给孩子参与、发挥和独立成长的空间。

当家中的冲突和危机无可避免地发生时,家庭成员需要齐心协力地一同面对困难。孩子需要感到自己在父母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需要被欣赏、以及知道他们的父母会无条件地站在他的一边。

明晰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分界、也是作为父母的责任。

父母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年轻时的起伏,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父辈在其成长过程中讲过的智慧箴言和故事。

父母应该在健康减压的行为上,做到以身作则。

王立涛医生强调,对于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要尽早进行系统的干预。所谓系统干预指的是要有多方的参与,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参与。尤其对于有严重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