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有毒蘑菇种类超过10种 路边“美菇”如云 劝你莫张口

2020-06-29 17:2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10394)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滨

最近岛城经常阴雨连绵,潮湿天气使得野生蘑菇疯狂生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画卷,让人不禁耳边响起儿歌中“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冈;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她采的蘑菇最大,大得像那小伞装满筐……”

华北地区毒蘑菇挂图,红色字体为青岛地区见到的毒蘑菇。(国家疾控中心的李海蛟博士提供)

每个案例都是生命的代价

雨后出现的又鲜又嫩的野蘑菇的确吊足了喜欢吃野生菌类人们的胃口。不过,先请跟随半岛记者看一份数据:曾在2011年,泰安市7人采食蘑菇后发生中毒,经全力抢救,最终还是导致了3人死亡;2016年7月24日,济南一家四口食用野蘑菇后中毒,上吐下泻,其中家里八岁的小男孩因食用较多,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了三天之后,还是不幸身亡;2017年9月,平度两家六口吃野蘑菇中毒 其中两人不治身亡;2018年7月13日,西安母女3人因误食野蘑菇中毒,9岁小女儿已离开人世,另母女在ICU抢救,透析一疗程至少需要20万;2019年4月7号下午,海慈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疑为蘑菇中毒的男患者,男子65岁,医生立即对该男子进行血液净化,清除毒素,尽管医生拼尽全力抢救,但由于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还是没能把男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蘑菇中毒事件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17个省份共有276起蘑菇中毒事件,共计769人中毒,造成22人死亡,事件涉及70种毒蘑菇。更多的个案尚不在统计中,所涉及的物种数量也仅占我国目前所知毒蘑菇种类的16%,群众防范意识较弱,我国每年仍有毒蘑菇中毒乃至致死事件的发生。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国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例数占全国食物中毒总例数的12%,死亡人数占35%,野生蘑菇已成为我国食物中毒的“头号杀手”。

今年的雨水相对于往年似乎更勤一些,给户外的野生蘑菇提供了更好的“温床”。连续多日,记者在市区内多处的景区、居民区和道路绿化带发现,雨后的草地长了一簇簇野蘑菇,这些野蘑菇中有红色、黄色、褐色等颜色,形状和种类也各不相同。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大家对于哪种是毒蘑菇也无法分清。

红菇属蘑菇

崂山有毒蘑菇种类超过10种

毒蘑菇又称毒菌或毒蕈,是大型子囊菌或担子菌中那些食用后能使人中毒甚至丧命的一类真菌。毒蘑菇与野生可食菌的宏观特征有时极其相似,因此在野外混生情况下容易混淆而造成采食者误食中毒。带着众多的科普疑问,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了鲁东大学农学院的盖宇鹏博士,他也是中国菌物学会菌物多样性及系统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正与团队奔走在全国各地对野外菌类进行调查取样工作。

盖宇鹏博士与队友在野外采样

红菇属蘑菇

盖宇鹏博士向记者介绍,目前胶东半岛记录毒菌超过30种,主要为有毒鹅膏菌类,包括红褶鹅膏、假灰鹅膏、赫盖鹅膏、锥鳞白鹅等10余种鹅膏菌属的有毒真菌,误食后造成肝肾等脏器衰竭,从而造成死亡事故;另外毒菌为环柄菇类和红菇类,多为胃肠炎型中毒,少数如肉褐鳞环柄菇因含有鹅膏毒素,也会造成急性肝损害。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粪伞及斑褶菇类,一般不致命,但因含有神经毒素,产生幻觉。

斑褶菇属

红菇属蘑菇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青岛崂山有毒蘑菇种类超过10种,除上述胶东半岛毒菌中所涉及的鹅膏类和红菇类,还有簇生垂暮菇等数种容易造成胃肠炎型中毒的真菌。虽然目前文献记载较少,但由于相似的植被类型和地理分布,崂山有毒真菌在理论上与胶东半岛毒菌数量相差无几,无经验的群众切勿采食。

红菇属蘑菇

中毒症状凶险 引发脏器衰竭

为什么野生蘑菇已成为我国食物中毒的“头号杀手”?这主要可归纳为两个因素,其一是中毒症状较多,其二则是病程发展跌宕起伏。

盖宇鹏博士介绍,我国著名的真菌分类学家陈作红、杨祝良、图力古尔、李泰辉在其毒蘑菇专著《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中,根据靶标器官不同,将中毒症状分为7种,分别为: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过敏性皮炎型。

牛肝菌

胃肠炎型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多在食后10分钟—6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死亡者很少,但严重者会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以及急性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神经精神型,引起这类型反应的毒素有多种,有些毒素可引起类似吸毒的致幻作用。从中毒症状可以分为神经兴奋,神经抑制、精神错乱,以及各种幻觉反应;溶血型,含这类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潜伏期比较长,一般在食后6—12小时发病,除了有恶心呕吐、腹痛或头痛、烦躁不安等病症外,可在一、两天内由于毒素大量破坏红血球而迅速出现溶血症状,有时在溶血后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甚至继发尿毒症等危重症状,严重者因肝脏、肾脏严重受损及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肝肾损害型,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白毒伞中毒就属于这一类型,毒素对人体内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100%。呼吸与循环衰竭型,这类中毒主要引起呼吸与循环衰竭病症,有的病人初发时有呕吐或腹痛,头晕或全身酸痛、发麻、抽搐等,其毒素不详,潜伏期20分钟至1小时,最长达24小时,此型死亡率高,应注意早期治疗。光过敏性皮炎型,当毒素经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可使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现皮炎,如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1—2天发病。

树舌灵芝

牛肝菌

民间鉴别方法不靠谱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一些可食和有毒的蘑菇种类难以分辨,人们对毒蘑菇的识别能力有限,无资料可查,仅按个人过去的习惯和经验采集,存在侥幸心理,是引起重大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盖宇鹏博士说到,坊间传说着各种有关辨别毒蘑菇的土办法、传统方法,这些鉴别途径往往都是极不可靠的。例如靠颜色鉴别:“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这种方法就是极为愚昧的。当时,泰安市7人采食蘑菇后发生中毒,经全力抢救,最终还是导致了3人死亡,经鉴定,导致中毒的蘑菇就是淡玫红鹅膏,一种通体白色的蘑菇,仅菌盖或有淡红色,而这种蘑菇在之前几年同样造成了吉林省的一起中毒事件,同样是因为我们自作聪明认为“白色的就是无毒的”。又如人们认为“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这也是不对的,野生的蘑菇往往可被蛞蝓摄食,这里面就包括了大量的毒蘑菇,诸如此类的错误观念还有很多,如用银器检验是否变黑、是否有汁液流出、是否受伤变色等检验方法均是极为不可靠的。

当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时,由于中毒症状较多,救治的基础首先就是确定哪一种蘑菇中毒,而患者往往并没有留下可供鉴定的实物标本,在发生某些肝、肾中毒事件时,救治方案就有可能不会特别有效。即使有标本留下,蘑菇分类者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没有真菌分类学家的协助下,也极可能鉴定错误。更为特殊的是,如果误食有毒鹅膏菌,6—48小时内会出现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12-24小时后,症状消失,很多中毒者认为病已好,没来的及去医院的认为不必去了,到医院的也可能会要求出院,这就是鹅膏中毒的“假愈期”,最可怕的是这一阶段过后就开始内脏损害、肝肾功能恶化,主要器官衰竭,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黑色蘑菇

在青岛八大关景区,记者在绿化带内注意到不少红色、长相漂亮的蘑菇,然后记者通过百度搜图搜索找到了诸多种外观一样的蘑菇,例如毒红菇(又称棺材盖蘑菇)、小胭脂菌、红菇等,尽管记者多次报道过野外蘑菇,对于它的准确名称和是否有毒,记者也没有绝对把握。记者在该绿化带及其它区域内。还找到了多种各种形态的菌类,其中还有一种类似于灵芝的菌类,经过专家鉴定名为树舌灵芝。

做这一行,最怕别人来问这种蘑菇有毒吗?

随后,记者又联系到了山东省应用真菌重点实验室、青岛农业大学药用真菌研究所的田雪梅博士,作为硕导的她经常带领学生们采样研究,有丰富的经验。据田雪梅博士介绍,青岛地区常见的有毒蘑菇有十余种,在崂山与市区多处出现毒蘑菇的概率基本相同,有些毒蘑菇外表干净,看上去跟普通的蘑菇没有太大的差别,但都是一些容易被误食的有毒菌。田雪梅博士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北地区常见毒蘑菇图谱中,为记者介绍了在青岛地区采样研究过程中常见的毒蘑菇,记者注意到青岛地区出现的毒蘑菇种类占到了该图谱中蘑菇种类的一半以上,数据有些惊人。

当记者将自己拍摄的蘑菇图片给田雪梅博士与鲁东大学盖宇鹏博士时,二人作为专业研究者,同样表现出谨慎的科学态度:最怕别人来问这种蘑菇有毒吗?做这一行,最怕别人问哪个能吃、哪个有毒?因为蘑菇物种之间的差异过小,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显微镜去区分,去观察,所以我们做分类的,一般只讲是哪个属的,遇到询问是否可食用,我们一般都不敢说可以,就怕采食者误食了长相相近的毒蘑菇。根据国内频频出现的案例,大多数中毒死亡的都是常年采食蘑菇的人,所谓“淹死会游泳的就是这个道理”。

木耳

毒蘑菇并非洪水猛兽

毒蘑菇并非洪水猛兽,其巨大的价值也逐渐被认知。盖宇鹏博士介绍,比如在森林保护领域,许多毒蘑菇是重要的外生菌根菌,一些毒蘑菇的代谢产物具有生物防治潜力,它们都是森林健康的保障;在医药健康领域,越来越多的蘑菇毒素应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更多的药用价值也逐渐被认知。

在几天前,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了安全提醒,根据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显示,由于近期雨水集中,我市有市民因采食野生蘑菇而发生中毒,且有部分是重症病例,危及生命。随后,记者采访到了青岛市海慈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鲁召欣,鲁大夫介绍,在青岛每年都会出现误食毒蘑菇而中毒事件发生,基本在每年的6—9月份,不少患者中毒后出现了肝肾衰竭、危及生命,即使在抢救后挽回一条生命,后续的康复也是一个非常漫长、艰难过程;提醒广大市民,一定不要轻易采食野蘑菇,一定到正规市场去购买无毒的野蘑菇,如果进食野蘑菇,一定保存好蘑菇实物样品,以免在万一发生中毒事件后根据哪一种毒蘑菇为患者对“症”下药,一旦身体出现不适症状,不论症状是否减轻,立即由家人送至医院急救,。

防“毒”秘诀,请看好!

可怕的并不是毒蘑菇,而是不尊重科学,无知的无畏。

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防毒秘诀就是: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