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岛风雅丨青岛阳信路4号老别墅里的音乐世家

2020-06-29 22:1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0184)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乘坐地铁转公交来到阳信路公交站,向前走百米,就是礼贤中学(青岛九中),向后走百米,便是崇德中学(原青岛十一中,后为青岛九中南校区),而在这两所学校的背后,曾经藏着一所著名的女中:文德女子中学(原青岛八中)。三所教会学校,曾经相互独立,各自有着沧桑的过往,后来合并为一所学校,再后来九中迁走,这里又将经历一次变革。

王宣忱与夫人孟冰仙以及儿子王凤振、儿媳孙女合影。

沿着阳信路一路前行,由于是暑假期间,没有看到放学的学生。阳信路是一条不宽的单行道,因为天气的原因,路上行人稀少。“这里地处济阳路、城阳路、阳信路三条带‘阳’字的马路,所以称为‘阳三角’,是青岛市较大的文化圈”,与王家接触频繁的青岛文史研究者孙基亮先生,是王家在青岛的邻居,也与后来的李家成为世交。阳信路4号,一扇铁门上,手写的地址使得半岛记者停下了脚步,目的地到了。不出意外,一栋有些斑驳的老楼,共三层,有修补的痕迹,进入院内,院子里搭建的房屋将通道挤得异常狭窄。沿着台阶上行,楼道昏暗,破旧,甚至发出一丝霉味,全然没有了王家人花园亭廊的记忆。不过,一扇门里发出的音乐声让人耳目一新,没错,就是在这里,它曾经叫乐道室,跳动的音符和灵动的生命,都在这里孕育,一个音乐世家也因此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1879年,昌乐县五图镇邓家庄王家,王元德(字宣忱)诞生。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王宣忱的父亲是位木匠,勤劳能干,虽然家里生活不富裕,但笃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王宣忱和王元亮都能够走进学堂,“王元亮的子女都很厉害,日后成为了医药和科学界的精英”,孙基亮先生说。然而,虽然愿望是好的,但过程异常艰苦,“王宣忱到隔壁村上学,因家庭贫困,没钱吃饭,老师经常领他到家里吃饭,后来他觉得不好,一到吃饭时间就躲到厕所里,等人家吃完了以后,他说已经吃过了”。就这样,王宣忱小学毕业,进入当地有名的教会学校潍县乐道院上学。

在此时,王宣忱与著名传教士狄考文有了关联。1863年,27岁的狄考文和25岁的邦就烈夫妇,辗转从美国乘船来到山东登州(蓬莱)。“狄考文坚持用中文授课,和他的汉学老师编著了《华语大辞典》《官话类编》,并为学生根据美国课本编写中文教材《心算初学》《代数备旨》等。夫人邦就烈还编创了《乐理启蒙》等”。邦就烈在山东生活了35年,1898年在登州逝世;狄考文在山东生活了45年,1908年在青岛逝世。潍县乐道院也就是文华馆中学是由狄考文的弟弟狄乐播创办,显然哥哥狄考文在山东近40年的办学和传播知识的执著影响了他。

1902年,一度因义和团运动遭到冲击的乐道院重建,适逢胶济铁路即将完成,潍县恰在青岛和济南的中间,美国长老会遂决定将登州文会馆的大学部迁到潍县乐道院,1904年,文会馆迁来与青州的广德书院合并,各取一字,定名广文学堂,后称广文大学,是齐鲁大学的前身。

1904年,王宣忱入学后结识了狄考文,成为他的得力助手。王宣忱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狄考文的推荐下,参与《圣经》翻译,翻译“官话和合译本”《圣经》。另外,他还与同学刘玉峰一起编著了《文会馆志》,记录了我国高等教育创始与发展的历史。1908年,他与潍县文美女中孟冰仙(1881~1978)结婚,就在这一年,狄考文去世,两人相处不到五年的时间,却影响了王宣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