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上海 青岛的机会在哪?市委书记在专访中都说到了

2020-07-11 10:42 凤凰网青岛阅读 (57499) 扫描到手机

以现代化国际化的“时尚魔都”为起点,一场酝酿已久的城市发展蝶变,正在黄海之滨悄然展开……

产业活,城市才能活。

7月8日下午,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对接会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会后,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就青岛为何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问题,接受了采访。

复盘此次采访,透过青岛市“一把手”的直接表态,不仅在客观分析青岛发展优缺点的基础上,向外界阐明青岛向上海“取经”现代服务业的原因,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青岛接下来的发展路径。

以现代化国际化的“时尚魔都”为起点,一场酝酿已久的城市发展蝶变,正在黄海之滨悄然展开……

产业活,城市才能活

7月8日下午,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对接会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会后,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接受了主流媒体的集中采访。透过市委书记的公开表态,不仅明确了青岛向上海“取经”的关键领域——现代服务业,也进一步描摹出了青岛接下来的发展路径。

“产业活,城市才能活。”这是王清宪在回应关于为什么要来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的回答。产业之于一座城市,早已不仅仅是一张名片,更是在关键时期保经济、稳发展的“压舱石”。

青岛,一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五朵金花”承载了这里过往的荣光。在中国,很少有城市跟青岛一样,在一座城市中聚集多家制造业头部企业。然而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青岛却明显“失速”了,2019年GDP总量被无锡、宁波超过,身后的郑州也不断缩小差距。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青岛的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

事实上,此次来到上海所“取经”的现代服务业,便是青岛“搞活”产业,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巨大引擎。

2019年,服务业占青岛GDP比重达到60.9%,贡献了全市55%的国内税收。另外,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97.4亿元,增长7.1%,占GDP比重31.5%。第三产业逐渐成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2019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响了“上海服务”品牌。作为城市发展排头兵的上海以现代服务业为支点,在带动自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辐射带动了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快速发展。

当“画圈”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不同定位的城市,自然也就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青岛,胶东经济圈的龙头城市,同时也在向着成为带动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而努力。

面对国家寄予青岛的期盼,青岛首先要从提升自身实力开始。由此,作为青岛发展关键一环的服务业,便成为首要突破点,毕竟服务业的一端连着城市发展,一端连着民生基建。而让城市间打破地理与心理上的隔阂,实现融合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打破民生领域的隔阂,实现民生与基建领域的互通。

“这次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而未来一段时间反弹最剧烈的必然也是服务业,将催生很多新业态、新模式,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将呈现更加多元的业态和模式,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青岛当前正处于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个时候到上海来,正是取得‘真经’的最佳时候。”王清宪如是表达自己对于服务业未来发展以及青岛接下来走势的判断。

站在未来看现在,服务业有能力为其他产业赋能。现在机遇与发展经验都摆在了青岛的面前,不论是于自身而言,还是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而言,青岛都该抓住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盘活”产业,带动区域发展。

执着于工业制造的青岛如何成为资本青睐之地

王清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青岛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百余年来始终对实业倾注热情、执着于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青岛对制造业的坚持,近乎于一种执念。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老话告诉我们,制造业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位于制造业大省的齐鲁大地,青岛的“发迹”自然离不开制造业的基础作用。但正如木桶理论,由于青岛错失了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也对原本颇具优势的工业制造业的发展造成了限制。

然而随着上海、杭州以及南京等一、二线城市踏上“回归”制造业的道路,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正加速与制造业提升“绑定”。青岛又该如何在与这些城市的竞争中突出重围,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呢?

首先便是抓住工业互联网这一契机。青岛拥有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6个。丰富的应用场景,便是青岛具备的最大优势。

目前,青岛的海尔卡奥斯平台已经成长为比肩美国通用电气和德国西门子的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聚集了3.4亿用户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在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位居第一,具备成为工业互联网核心平台的各种要素。

其次是在创投风投领域的全面发力。创投风投为青岛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项目签约落户所带来的资本,更重要的是意识、观念以及氛围。一方面,通过创投风投引入的各类优质资本,可以推动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并为“双招双引”搭建平台,实现资本与新动能的全面对接,推动高质量要素的有效流动;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融入资本市场,盘活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三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毕竟创投风投只是在前期吸引资本,后续又该如何留下资本,并让资本在青岛真正受到尊重显然更加关键。

对此,王清宪用“营商环境是任何投资者都关切的问题。去年我曾在多个场合提出,青岛将致力于创造一种让企业家和创业者感到舒服的政务环境。舒服,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如鱼在水,就是如沐阳光,就是既‘亲’又‘清’。”来形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20年2月19日,上海营商环境改革3.0版方案出台,从全面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加强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制度供给三大方面,提出了32项改革任务。

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正是这两年多来在营商环境方面的死磕,让上海在中国城市的激烈竞赛中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上海靠的是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效率,以及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更充分认可与发扬。

此次青岛向上海取经现代服务业,不仅涵盖了产业上的交流与招商引资,更包含了选派干部的专业实训。主要目的便是学习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相对于“开放”和“创新”而言,青岛的“包容”较上海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营商环境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青岛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各项政策、对标先进等方式,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但城市对于企业、人才的包容程度依旧应该向上海借鉴。

透过王清宪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时的论述,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主政者对青岛发展现状的紧迫感,是基于客观事实,对青岛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敢于直面现状,不恰恰正是一座城市发生蝶变的开端吗?

王清宪在上海接受媒体专访

2020年7月8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对接会后,在上海接受了有关媒体集中采访。

问题一:

我们看到,就在6月底,青岛选派了51名干部奔赴上海实训,王清宪书记在临行前的动员会上提出要“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鲜活的上海经验、上海场景”。今天,又在上海举行现代服务业交流对接会。这一系列学习上海的举措和行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上海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城市发展方面,都是迈出第一步的排头兵。可以说,很多领域,别的地方还没开始做,上海就率先做了;别的地方才刚刚起步,上海的经验就已经很成熟了。40多年来,上海创造了太多太多的发展经验,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创新。

从哪里学起呢?就是聚焦现代服务业这一主题。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巨大引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快速增长,2013年首度超过工业,去年占GDP比重达到53.9%,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之重任,突显了青岛在中国新一轮扩大高水平开放战略中的独特地位。总书记对青岛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是青岛无上的荣光,更是青岛重大的国家责任,意味着在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阶段,青岛必须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而青岛要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为现代服务业具有更大的产业辐射力、更广阔的空间覆盖性和更强大的整合配置资源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到上海对接现代服务业?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处于全国乃至全球最前沿。2019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响了“上海服务”品牌。上海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这“五个中心”都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我们恳望上海把青岛作为发挥现代服务业辐射作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中转站”,通过支持青岛,来更有力地辐射黄河流域、辐射北方地区。上海、青岛携手,必将会为推动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做更多、更大、更富有实际成效的事。

我们为什么现在来上海对接现代服务业?对接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是我们去年就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可以说是酝酿已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延缓了我们来上海的脚步,但不能改变我们求学的“决心”。我认为,这次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而未来一段时间反弹最剧烈的必然也是服务业,将催生很多新业态、新模式,未来服务业的发展和转型将呈现更加多元的业态和模式,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青岛当前正处于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个时候到上海来,正是取得“真经”的最佳时候。

问题二:

众所周知,青岛是一座因制造业而闻名的城市,还诞生了“五朵金花”。而此次到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能否可以看作是青岛坚定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新起点?围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和目标,青岛又将如何发力?

答:产业活,城市才能活,到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加快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是我们“搞活”产业的关键一环。一方面,这是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能级的需要。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主引擎”,2019年占GDP比重达到60.9%,贡献了全市55%的国内税收、79%的投资在建项目,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97.4亿元,增长7.1%,占GDP比重31.5%。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也是推动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我们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是减弱制造业的发展力度,恰恰相反,而是要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实现制造业的蝶变升级。

一是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是立足青岛优势,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以贸易推动航运,以金融推动贸易,大力提升青岛在航运、贸易、金融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是打好“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三是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适宜的阳光、土壤、雨露,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带雨林。

问题三:

印象中,青岛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城市,那么在这一方面,青岛的发展基础如何?有没有达成一定的初步成果?未来的主体规划又是怎样的?

答: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既有利于为山东、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经济赋能,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工业互联网对外的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在世界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目前,青岛的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成长为比肩美国通用电气和德国西门子的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聚集了3.4亿用户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在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位居第一,具备成为工业互联网核心平台的各种要素。

一是充分开放应用场景。发展工业互联网,最需要的是应用场景,最难的是向应用场景渗透的过程。只有不断将核心技术与场景深度结合,以应用推动研发,才能使技术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目前,全市已认定8个互联网工业平台、33个智能工厂、81个数字车间和236个自动化生产线。

二是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5G技术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网络支撑,大数据中心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青岛已建成12个规模以上数据中心,完成布设5G基站超过1万处,基站开通数量占山东省的50%以上,海洋超算中心、AI智能视觉开放平台等超算平台投入运营,家电、机械行业两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即将建成。

三是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工业互联网产业是一个面向新型工业制造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构建的生态,只有建好工业互联网生态,才能实现互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以及在生产、运营、管理和营销等诸多环节的应用。青岛要打造的工业互联网之都,就是要形成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机器人、算力算法、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等产业在内的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去年以来,青岛加大整合资源要素力度,不断引进、培育新一代网络设备、芯片、传感器等领域企业,已集聚工业互联网领域信息技术企业1820多家。中国信息产业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均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在5月份举办的2020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上,发布首批500个“工业赋能”场景清单,鼓励引导创投风投、社会资本参与全市3000家企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改造项目。

下步,青岛将按照《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规划方案》、《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年)》和中小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转型赋能的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卡奥斯平台的开放性、综合性等优势,动员更多中小企业将设备连接、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应用等“上云上平台”;围绕服装、家电、橡胶轮胎、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高端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细分行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平台服务;瞄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共享制造、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智能服务等领域,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为各个行业和各类企业提供全面、高效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到2022年,梯次推进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打造500个5G全覆盖全融合的应用园区,选树1000个具有行业先导性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千亿级产业新生态。

问题四:

我们注意到,资本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而对于提出多个重量级目标的青岛,更是如此。所以我们也看到去年和今年青岛借势举办了全球创投风投大会,能否简要介绍一下青岛在创投风投领域的“成绩单”?

答:去年,青岛成功举办了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推出了国内创投风投行业最系统、最有力的“青岛创投风投十条”及实施细则,设立了总规模500亿元、首期规模120亿元的青岛科创母基金,并且启用全球(青岛)创投风投中心大厦。在一揽子政策的扶持下,2019年,青岛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基金553只,同比增长33.6%,高于全国24.1个百分点;基金管理规模821.2亿元,同比增长28.3%,高于全国20.8个百分点;特别是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271家,同比增长14.8%,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今年5月8日至9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如期举办了“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大会运用互联网视讯+融合通信技术,共吸引2.7万余家创投风投机构、协会组织和企业、政府部门的近10万名嘉宾及观众参会,直播点击量达1343.35万。会上发布了《全球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2020)》,100余位投资人、企业家、学者共同发布《创投风投共同体宣言》,成立创投风投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联盟。我们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开展招商推介,精准对接项目689个,其中近300个有进一步洽谈意向。在“青岛市重点创投风投招商项目签约活动”中,有30个项目实现“云签约”,落户基金意向规模559亿元。

两届大会的成功举办,让青岛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的步伐不断加快,成为全球投资界普遍关注的新风口。

一是激发了社会创新能力。去年以来,青岛通过引入创投风投等各类资本,推动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点燃创新创业的火花。2019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1.6%;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400余家,增长38%;科技领域相关投资增长133.5%;引进各类人才25万,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二是搭建了“双招双引”的有效平台。去年以来,青岛通过创投风投机构引进高端新兴产业项目100多个,如2019年落户的十方融创创业投资中心,已帮助青岛引进了12家5G、物联网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19年末,全市创投机构累计在青投资项目243个,投资规模212.3亿元,其中绝大多数资金流向新产业、新动能。2019年,青岛金融领域“双招双引”153.4亿元,居山东省第一,其中创投风投引进89.7亿元,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

三是提升了全社会的资本市场意识。去年以来,青岛分阶段、分梯队对全市一万名企业家进行资本市场知识培训,推动创投风投与实体企业对接,引导企业运用创投风投实现资本扩张和资产优化配置。2019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9家,创历年之最,数量位居全国第6;上市公司总市值5164亿元,同比增长69.1%,增幅居全国35个大城市第一。目前,全市过会及上市企业53家,居山东省第一,预计近三年内将有21家企业实现上市。

问题五:

在城市竞争激烈化的当下,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无论是深耕工业互联网还是涉猎现代服务业,都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来吸引更多资本、企业、人才的汇聚,那么,青岛在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势是什么?未来还会有哪些具体的完善措施?

答:营商环境是任何投资者都关切的问题。去年我曾在多个场合提出,青岛将致力于创造一种让企业家和创业者感到舒服的政务环境。舒服,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如鱼在水,就是如沐阳光,就是既“亲”又“清”。2019年,在全国民间投资处于低位运行的态势下,青岛逆势上扬,民间投资增长达到20.9%,同比提升13.8个百分点。今年1-5月,全市民间投资在疫情影响下逆势增长12.8%,称得上是企业家们用“真金白银”为青岛的营商环境投票。

我们在17个经济管理部门都设立了市场配置促进处,专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协调推进市场化改革。凡是市场能干的一律交给市场,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政府就要去培育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

明确“新官不理旧账”是法盲的表现、是违法的行径,集中开展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对因政府失信导致的纠纷进行排查摸底,依次分类做出处置,共排查问题408个,处置率达97.8%,偿还民营中小企业欠款30.36亿元,清偿率100%。

在全省率先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出台《关于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的实施意见》,已选定13家律师事务所,确定140名惠企律师,帮助企业依法依规申请政策兑现,发挥第三方社会监督作用,督促各级各部门自觉兑现惠企政策和承诺。如果不兑现,就提起行政调解、行政诉讼。截至目前,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100多起,比如,为青岛比亚迪公司赢得2000万元产业配套资金。

强调不敢支持企业发展,就是对自己做到“亲”“清”政商关系没有信心,就是对自己的党性没有信心。2019年,青岛“四大班子”领导为企业家站台2600多次。这种“既顶格又宽松”的氛围,对企业来说,就是市场信心,就是项目落地的动力。

探索城市现代治理方式,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建立诉求快速回应办结机制,让全体市民和企业家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不满大胆说,达到听民声、用民意、解民忧、纾民怨、聚民智、暖民心的效果。

去年,我们发起了高效青岛建设攻势,努力推动行政审批效率再提升。目前,我市企业开办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最快3小时可办完,环节由4个压缩至2个,成为全国开办企业环节最少的城市之一;在全国率先建立涉税服务机构办税平台,新办企业初次申领发票2小时内可以完成。攻势开展以来,全市新批准施工许可项目数量同比增长53.4%,合同金额增长83.6%;新登记市场主体31.8万户,位列山东省第一。

今年,我们会继续深化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再造惠企政策落实流程,谁制定谁兑现,不兑现就追责,倒逼政策落地落实。我们将更加注重发挥商协会在经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商协会的独特优势,加快整合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