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版”三伏天来了!7月16日青岛局部有阵雨或雷雨

2020-07-16 10:04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09741) 扫描到手机

7月16日起全国将正式“入伏”,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昨天下午,突如其来的一场急雨,让不少市民“淋了个措手不及”,对此@青岛气象出来“道歉”了。

这个季节,天气多变,对流天气时有发生,老张在城阳晒着被子、老李在平度淋着雨,就算都在市区,老刘在火车站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老孙在一浴游完了出来晒日光浴,这种情况都很常见。所以提醒大家一定要关注最新预报,尤其是短时临近预报,看到就是赚到哟~

提醒小伙伴们,预计16号中北部地区局部还会有小阵雨,再就是18-19号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

青岛市气象台16日06时发布:【青岛市区】今天白天,多云间晴,有轻雾,南风3到4级,今天夜间,多云间晴,有轻雾,南风3到4级,今天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2℃,相对湿度75%-95%。【预报各区】今天白天到夜间,多云间晴,北部局部短时阴有阵雨或雷雨,局部有雾,南风,海上5到6级,内陆3到4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到8级。

青岛市气象台2020年07月16日06时10分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目前胶州、莱西及近海部分海域已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大雾,预计今天早晨到中午前后,我市部分内陆地区、沿海大部地区及近海海域仍将有能见度小于200米、局部小于50米的大雾,请注意防范。

山东天气

山东今明天雷雨仍频繁 明夜鲁南局地或有暴雨

今明(7月16日至17日)两天,山东各地依然雷雨天气频繁,其中明天夜间开始,鲁中、鲁南等地雨势加强,鲁南局地或现暴雨,并伴有雷电。

昨天,山东鲁中、半岛地区等地都有比较明显的雷雨天气出现,其中莱西降水量较大,13点到14点一个小时的雨量达到11.5毫米。

根据山东省气象台今天发布的最新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鲁中、鲁东南和半岛地区天气多云间阴局部有雷雨或阵雨,其他地区天气多云;半岛的部分地区今天上午有雾或轻雾。南风,半岛地区3~4级,其他地区2~3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8级。最高气温:鲁西北的东部和鲁中的北部地区32℃左右,半岛沿海地区27℃左右,其他地区30℃左右。

山东各城市天气预报。(数据来源:天气管家客户端)

明天白天到夜间,全省天气多云转阴,鲁南地区有中雨局部大雨或暴雨并伴有雷电,鲁中地区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并伴有雷电,鲁西北和半岛南部地区有雷雨或阵雨。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南风转北风3~4级,其他地区南风3~4级增强到4~5级阵风6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8级。最高气温:鲁西北的东部和鲁中的北部地区32℃左右,鲁东南和半岛沿海地区27℃左右,其他地区29℃左右。

后天白天到夜间,全省天气阴,鲁西北的东部、鲁中、鲁东南和半岛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电,其他地区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并伴有雷电。鲁东南和半岛地区南风5~6级阵风7级,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北风4级阵风5~6级,其他地区南风转北风4级阵风5~6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8级。最高气温:鲁西北的东部地区29℃左右,半岛沿海地区23℃左右,其他地区26℃左右。

气象部门提醒,近两天,山东各地雷雨“不期而至”,请当地公众注意关注气象台发布的临近预报、预警,外出做好防雨和防雷的各项措施。

全国天气

加长版“三伏天”今开启:南方降雨未停歇,高温又登场

16日起全国将正式“入伏”,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当前,全国天气版图中,降雨依旧是主角,17日开始新一轮强降雨又将来袭,而在华南大部地区,“焖蒸”模式的高温天也已登场。

新一轮强降水明起上线 长江上游致灾风险高

  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新一轮强降水的最强时段,由于落区和前期降雨覆盖范围重叠度高,防汛压力较大。

  “车轮战”的强降雨不给南方地区留下稍作歇息的机会,中央气象台预计,17日至19日,西南地区东部、黄淮南部、江汉、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将有较强降水过程,上述地区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台长王建捷在15日的中国气象局发布会上表示,要重点关注18日至19日,长江流域、江淮和黄淮自西向东出现的强降水。这轮降雨过程将会对长江沿江、两湖地区产生防汛压力,7月20日以后,雨区将会从长江中下游向北移,长江中下游强降水趋于结束。

  从中短期时效看,未来10天,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降水相对来说频率比较高,降水日数比较多,累计雨量也比较大。所以在这些地方需要特别防范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的洪涝,川渝、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交界的地方以及淮河流域也需加强防范。

  中国气象局提示,15日至1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将有强降雨,特别是长江上游地区未来10天强降雨维持,叠加效应明显、致灾风险很高,需继续做好当前长江、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防汛工作。

“七下八上”到来 北方黄河海河等需注意防汛

  眼下,“三伏天”开始,“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也已经到来。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王志华15日介绍,预计“七下八上”期间(7月16日至8月15日),中国降水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空间分布。中国东部主雨带呈现明显阶段性变化特征。

  具体来看,7月中旬末,主雨带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降水强度强;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雨带将北抬至黄淮、华北至东北中南部地区。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七下八上”期间主要强降水区域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松花江流域、辽河、海河、淮河、黄河中下游,包括长江上游降水量均比常年同期偏多。由于北方降水具有特殊性,在做好南方防汛的同时,北方的防汛压力也比较大。

  此外,“七下八上”期间,来自台风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据预测,这期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为3~4个,较常年同期(5个)略偏少,台风活动从7月下旬后期开始活跃。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为2~3个,较常年同期(2个)略偏多。

  气象专家建议, “七下八上”期间,需加强淮河流域北部、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防汛工作,并加强西南地区北部和西北地区东部和南部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同时做好华南和东南沿海的防台风各项准备工作。

正式“入伏” 华南一带“焖蒸”不停

  眼下已进入七月中旬,一年最热的时节要来了,民众熟悉的“三伏天”16日也正式开启,多地已经进入“蒸烤”模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恰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7月16日至7月25日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为“末伏”。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南方多地已经进入“焖蒸”模式。以7月15日15时为例,全国气温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7个是南方站点,温度都在38℃以上。

  根据气象监测,在强盛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华南一带高温不下线,即使近两天副高有所减弱,但华南的闷热天气并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常年来看,重庆、福州、杭州为“三伏天”中高温最多的省会城市。在强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江南中南部、华南大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西部、新疆北部和南疆盆地等地继续闷热天气,不少地方有35~38℃高温天气,局地最高气温超40℃。

  福建省气象台7月15日16时17分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16日,省内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其中三明东部、龙岩东部、福州西部、泉州中部、漳州中北部的部分城区可达37~39℃。

  农谚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值此时节,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

头伏为啥要吃饺子?

  “吃”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北方有句俚语很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一来有麦收后尝新的意思,二来在提醒人们,夏季饮食不能含糊。

  夏天人们容易食欲不振,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恰好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称,饺子的外形像元宝,也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伏日吃面的习惯也由来已久。《魏氏春秋》记载,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营养丰富又能发汗。

  “三伏烙饼摊鸡蛋”,末伏时天气往往会稍微凉爽一些,烙饼也不会觉得太热。再煮上一锅绿豆粥,摊几个鸡蛋与烙饼一起食用,也算是美味。

三伏习俗还有哪些?

  烙饼也好,饺子也罢,每逢三伏,人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避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食俗文化。比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用荷叶裹包子,据说有清暑的作用。

  扬州则有说法称“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一般以清蒸为主,有温中健脾、补气补血之功效。

  “就老北京而言,以往越是天热,越要来一碗冬瓜羊肉汤,趁热喝了,有一个好处就是多出汗,借此把体内的‘湿毒’及时排出来。”老北京人赵兴力表示。

  气候炎热时,室外活动要适度。饮食之外,沿湖赏荷花,也是一种消暑佳趣。盛夏时分荷花盛开,人们往往会挑一个适宜的天气,出门赏荷。

  总而言之,夏季是阳气高涨的时节。对一般人来说,要顺应季节、时令变化,调节作息时间,安然度夏。

三伏养生重“养心” 过度贪凉易伤身

  虽然说“三伏”期间,高温、高湿“超长待机”,十分难熬。但是,老祖宗的经验告诉我们,切不能在此时过度贪凉,越是热的时候越要有所节制。

  人们都能感受到,入伏以后虽然有的地方气温并不是特别高,但湿度加大,出汗增多。而大量出汗容易引起心的气阴损伤,从而更容易受到暑湿邪气的侵入,因此在“三伏”期间的养生要特别注重“养心”。比如,有条件的话中午尽量要小憩一会儿,保持下午的精力旺盛;也可以在清晨或黄昏适当做一些户外活动,帮助放松肌肉、骨骼。

  此外,三伏期间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虽然天气酷热,但反而不能在此时贪凉。如果贪图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所以,适当喝些热水、热茶,出出汗,才是“三伏”的养生之道。

三伏天来了!这些“冷”知识请收好

稿件综合自青岛气象、中国天气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