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上市 机密档案高精度还原灾难真相

2020-07-24 20:4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41686)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孟秀丽

2020年7月,一部再现和还原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的权威史学作品——《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作者、东欧史顶尖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的全新力作,沙希利·浦洛基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该书于2018、2019年分别斩获英语世界非虚构标杆贝利·吉福德奖、俄罗斯研究权威奖项普希金俄语图书奖两大国际顶尖大奖,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推荐。

灾难猝不及防,切尔诺贝利成“悲剧史”

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出了一声巨响,之后带来的却是此地数万年的阴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最惨痛的核电事故,受害人群高达两百多万。尽管前苏联政府起初试图隐瞒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弱化其后果,该事件在苏联和西方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在爆炸发生的最初几天里,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其后各类纪录片、专题片、纪实调查和小说鳞次栉比出现。

辐射涉及每个人,从政党领导人到普通民众,切尔诺贝利事故使各个民族和各行各业的人对莫斯科及其推行的政策愈加不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不仅挑战,而且颠覆了苏联旧有的秩序。公开性政策使媒体和公民有权纵论时政、褒贬当局,而这一政策正是源于后切尔诺贝利时代。乌克兰作为废弃核反应堆的故乡,此次事件对其造成的政治影响,比起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深刻。1991年12月,当乌克兰人投票赞成国家独立时,他们已将庞大的苏联抛向了历史。就在乌克兰大选数周后,苏联正式解体了。当然,将苏联政治公开性改革和乌克兰及其他加盟共和国民族运动的兴起,仅仅归因于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不正确的,但此次事故对上述相关事件的影响怎么描述都不算言过其实。

灾难发生得猝不及防,但事故的灾难性后果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沙希利·浦洛基调查发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释放的核辐射量总计5000万居里,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核辐射量的500倍。出现这般灾难性的后果,只不过是核反应堆不足5%的核燃料外泄。最初它包含超过113千克的浓缩铀——足够污染和毁灭大半个欧洲。如果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另外三座核反应堆也因第一座核反应堆的爆炸而受损的话,一切有生命、有呼吸的生物体都将难以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在事故发生后的数周里,科学家和工程师皆难以判断,切尔诺贝利的这座放射性火山喷发后,是否还有更加致命的灾难。即使没有出现更糟糕的情况,仅第一次核爆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就将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持续存在。此次核爆产生的钚-239被风吹到了瑞典,而它的半衰期是24000年。

普里皮亚季是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组成的5万人城市,被誉为“当代庞贝城”。沙希利·浦洛基说:“并不是火山喷发带来的炙烤与岩浆吞噬了生命,而是不可见的放射性颗粒迫使当地居民离开家园。大部分植物活了下来,野生动物回归此地,重新占领了昔日属于人类的定居之地。”

机密档案解密,高精度还原灾难真相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震惊世界,成为意义复杂的全球性文化符号。无数文学、非虚构作品曾对其进行哀悼和演绎,然而即便是2019年的HBO同名神剧也未能还原这一事件的复杂真相。但人们不知道,那个不同寻常的夜晚究竟发生了……虽然这场灾难的起因、结果和经验教训属于历史脉络化研究和历史解读的范畴,但是到目前为止,鲜有历史学家对此课题展开过深入研究。直到沙希利·浦洛基着手写作《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

沙希利·浦洛基认为,这是一次技术的失败,更是危机管理的失败,最终演变成全人类的灾难,借助新近公开的苏联和乌克兰政府机密档案,沙希利·浦洛基为读者呈现了灾难的全景细节。沙希利·浦洛基在《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中,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从1986年4月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到2000年12月核电站关闭,再到2018年5月对受损核反应堆最新覆盖的完成,沙希利·浦洛基首次详述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来龙去脉。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是一曲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悲歌,一次迫近历史深处的智性探险。

本书兼具文笔与见识:高精度还原灾难真相,兼具阅读快感与史学洞见,全面解读围绕在灾难前前后后的宏观背景与微小细节,深刻揭示苏联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策如何引发灾难,而这场灾难又是如何掀起苏联解体的徐徐大幕,堪称《大国的崩溃》前传。斩获两大国际顶尖大奖:英语世界非虚构标杆贝利·吉福德奖(2018)、俄罗斯研究权威奖项普希金图书奖(2019)。

译者宋虹在《译后记》中坦言:叙述平实,文风清冷是他(浦洛基教授)一贯的作风。相比文学家而言,历史学家通常是隐藏情感的高手,大厦将倾也罢,烈火烹油也好,在历史学家的笔下不过是时间长河中偶然或必然激起的几朵浪花。然而,即使在波澜不惊的描述下,在细枝末节的堆叠下,在时空交错的羁绊中,每一位用心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冰山下炙热的情感。浦洛基教授没有诉诸大量修辞去描摹事物,而是挥舞着一支素笔,以最简洁的线条、最具透视效果的画风,试图直接临摹出事件的本貌。

“如果说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乌克兰人民心上一道深深的伤痕,那么,我们记住这道伤疤,恰恰是为了未来能更安全地利用核能。” 灾难已矣,我们仍需铭记和警醒。宋虹认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人类的通力合作。正如中国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面对气候变化、战争等重大考验时,只有直面危机,携手共进,才能帮助人类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