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时评:一声大伯一份牵挂青岛就是孩子的家

2020-07-27 07:58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03300) 扫描到手机

本报评论员 王学义

一个频遭不幸的家庭,一个爱心满满的好人;一条嗷嗷待哺的生命,一份重逾千金的承诺;一种穿越350公里的思念,一次相隔六年的拥抱。

一个在临沂,一个在青岛,因为半岛记者的报道而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情深似海、敬爱如山的故事。这是两座城市之间爱的同频共振。

六年前的那个3月,对于5个月大的小梁泽来说,命运着实太过残酷。他先是在沙发上摔下头部受伤,颅内淤血,转入ICU;父母又因受不了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双双在医院跳楼身亡。数小时之内,他从父母的掌上明珠变成孤儿,命运之惨痛莫过于此。此后,小梁泽的命运开始转向。他先是神奇般地康复,而后半岛记者对这一家庭的报道,又引起了爱心人士张毓镛的注意。这个长达六年的爱的故事,由此起头。

“以后我每月资助小梁泽2000元钱,一直到孩子18岁。”这是张毓镛的承诺。这份承诺,他已经坚守了六年有余,每月都雷打不动地将钱汇到梁家的账户上,至今已汇款16万元。就此而言,作为爱心人士,张毓镛的慷慨解囊固然值得感佩,而他六年如一日般的践诺更是可敬可叹。可以说,张毓镛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与君子之风。

有句谚语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他人的孩子是神。”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性的体现,而爱别人的孩子,则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事实上,张毓镛捐助小梁泽并非偶然。早在六年前记者采访时就已了解到,他资助过“不下20人”。他当时曾表态将来资助重点对象将是孩子。后来,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比如,2018年2月,张毓镛就为即墨区移风店镇中岔河村的5个贫困孩子送上了爱心捐助,承诺给每个孩子每月分别资助500元,直到十八岁成年。他还表示,会把这些孩子当亲生的,除了经济资助外,还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在逆境中学到本领,懂得感恩,将来有能力回报社会。

显然,张毓镛给贫困孩子们送去的不仅仅是资助,更是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人类的广博之爱。有人或许会说:他捐款,是因为他有钱。这显然是错误的。一个人有多少钱跟他是否捐款,并无必然联系。即使有人因为爱而只捐赠一块钱,同样也是一种大爱,也值得为其点赞。

当年,半岛记者拍下的张毓镛抱着7个月大的小梁泽的照片,一直摆在梁家的显眼位置。小梁泽就看着那张照片长大,爱与感恩的种子早已深植他小小的内心。他不知道“抱我的伯伯是谁”。奶奶和姑姑也只知道那“是个青岛的伯伯”。梁家人对张毓镛所知实在太少太少。张毓镛也着实低调,用他的话说就是,做慈善“不是为个人出名,也不是为公司出名”。然而,这世上自有一种力量可以穿透一切表象而直抵内心,那就是爱。

身在临沂的梁家三代人念念不忘,在青岛的张毓镛注定传来了爱的回响。于是,一次期待已久的会面水到渠成,一次穿越时空的拥抱分外温暖。

这世上,所有东西都越分越少,只有爱越分越多。今天,我们将这样一个故事分享给广大读者,就是想将这样的爱与感动传播出去,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让青岛这座文明之城,开满更加绚丽的爱心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