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创联盟新成果 青岛蓝谷平台化思维的生动实践

2020-08-02 18:01 蓝谷融媒阅读 (54681) 扫描到手机

7月29日,青岛蓝谷召开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发布会,就创新创业联盟的阶段性工作成果介绍了有关情况。本次发布会公开征集具有资质的科技中介机构为海洋科创联盟及成员单位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统一推介成果产业化的各类产品,重点围绕降低企业成本,激活市场交易开展各类工作,最终审核确定了青岛蓝谷海创企业管理服务中心、青岛智谷人才创新科技咨询有限公司等8项产品服务入围,产品范围涵盖科技咨询、检验检测、产学研对接、知识产权、标准制定、人才引进、企业战略咨询管理等。

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是蓝谷管理局发起成立的首个创新创业联盟,包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深海基地、航天科技九院十三所、山东易华录、青岛海检集团、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40余名成员单位。近年以来,青岛市不断释放以“市场化思维”“平台化思维”推动发展的强有力信号,“平台思维”这一热词也频繁出现在青岛市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引起广泛关注。今年4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在青岛“双招双引”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上,再次强调要用“平台思维”做乘法,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开展集群化和产业链招商,实现价值倍增效应。

由此可见,“平台思维”将是青岛市今年强经济、促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青岛蓝谷经过8年的积淀,已从创新资源集聚期向产业发展期迈进,如何发挥海洋高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优势,将其转化为产业引领优势?蓝谷给出的答案是,政府引导,用平台思维做乘法、生态思维创环境、市场思维促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培育蓝谷新形势下产业发展新优势。

“利用平台思维,我们整个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了很大转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平台思维,注重建设平台、链接平台、用好平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多高端要素资源”。即墨区委书记、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军说。

平台思维做乘法

组建联盟平台,本着“平等自愿、共同参与、协作互利、利益共享”原则,联手创新,共谋发展,既内联了蓝谷入驻单位,又外接了区外相关优质资源,涵盖创新平台、重点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资源。

“内联”促进了蓝谷院所间、院企间、企业间的联合创新、产学研对接以及产业链协作。联盟成员青岛糖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10余人的小微型企业,却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脑苷脂与鞘磷脂的公斤级合成,为世界化工巨头荷兰DSM供货,这得益于其与同在蓝谷的山东大学的深度合作。公司总经理曹学峰说,“蓝谷的院所资源、专家资源很好地赋能了企业发展,蓝谷管理局发起成立联盟正好解决了很多企业寻求院所合作时“找不到路、敲不开门”的困境”。

“外接”则推进了更广泛的要素整合,是对蓝谷现有资源的有益补充。据统计,联盟现有成员链接的国内外顶级大学、重量级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就有近300家,其中不乏亥姆霍兹联合会等欧美顶尖研究机构,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中国航天、中国船舶、中电科等行业龙头。而且,这种资源的链接正在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上市公司山东泰和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在青岛校区内共建环境技术研发中心的同时,在蓝谷落地了全资子公司。航天科工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合作基础上,在蓝谷落地了航天时代(青岛)海洋装备科技公司,海洋重力仪项目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6000万元。

生态思维创环境

在这些联盟当中,蓝谷管理局应当扮演什么角色?蓝谷管理局进行了认真思考,按照功能区去行政化的定位要求,本着“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的思路,积极提高服务能力,有效补位市场,为蓝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搭建形成有力支撑。

上接天线抓链接。蓝谷管理局改变“打法”,一方面,主动登门拜访上级业务部门、协会联盟等,链接全市优质企业;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协同,联合即墨区相关部门制定协同推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工作方案,链接即墨大后方的产业优势。重点推进建设集人才、院所、企业、仪器为一体的海洋科技资源线上共享平台,加快“院校与园区”、“院校与企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各项合作,形成项目找资金、资金找项目的良性互动。

下接地气抓服务。蓝谷建立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项目需求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出台了《加强服务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暂行办法》,建立服务专员制度,深入每个院所、企业做信息员、调研员、协调员、服务员,同时局领导“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为各主体牵“红线”,千方百计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一方面,从供给端解决科研成果“有得转”的问题;另一方面,从需求端解决科研成果“接得住”的问题。

联盟成立2个月来,累计组织了7场错位互补的产学研活动,组织大工(青岛)研究院、天大青岛研究院、上海技物所青岛研究院等6家院所,与青岛科海生物研究所、天津新清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青岛水务集团等12家公司,进行对接分析,参会100余人次。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蓝谷科技业务规模实现逆势上涨,1—6月份蓝谷区域内技术合同交易额约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1%。

市场思维促发展

随着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来临,蓝谷经历多年的“厚积薄发”,由创新资源集聚期大踏步向产业发展期迈进。这个阶段,如何将蓝谷的特色转化为经济优势,产生“井喷”效应?蓝谷管理局的答案是:树立鲜明的成果导向,让市场论英雄。

首先,补齐要素短板。蓝谷充分发挥资本对创新合作的助推作用,引进14家银行机构,23家创投风投机构,设立总规模120亿元的6支基金;对接引进青岛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清泰联信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补齐了科技机构多而服务机构少的短板,相当于为高档小区建立了周到的配套服务。

同时,坚持专业化思维,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推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与大工青岛研究院、启迪海洋创新中心合作,构建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创新端和需求端。以市场化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引进高校院所突破身份限制, 通过科技成果入股等形式,合法合规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将市场化引入院所,激发院所活力。山东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友明院士团队以技术入股在蓝谷成立了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新型固氮杀虫杀菌的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工艺”目前试生产获得成功,向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蓝谷将继续坚持用市场化思维、平台化思维促进创新资源从“聚合”走向“聚变”,全力构筑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好蓝谷助力海洋强国战略的“科创大脑”作用,加速推进海洋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蓝谷经济的新腾飞,青岛海洋攻势的新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