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亮出半年改革“成绩单”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市第一

2020-08-04 13:11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70733)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8月4日讯  近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中指出,要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进一步标定了国家级高新区的使命与方向。而在胶州湾北岸,一场关乎发展命运的变革,也正在“12岁”的青岛高新区北部园区内进行——被按下“加速键”的青岛高新区应该如何落实《意见》内的各项部署要求?如何肩负起城市新一轮发展大势下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又该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发展引领力?增强“双创”向心力?打造过硬软实力?改革,成为这里最鲜明的旗帜。

改革,是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的根本方法。自青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序幕”拉开以来,青岛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要求,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冲锋”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四大“核心战场”,切实将功能区改革举措落实到提升发展之“质”、聚势发展之“速”的细微处,不断裂变新要素、催生新动能。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GDP增长5.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增速全市第一;工业投资增长56.5%,增速全市第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7%,增速全市第二。

“今年以来,高新区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坚持把‘稳指标、保增长’作为头号任务,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复工复产、创新路数打法、深化改革创新。”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说,“我们通过实打实的政策措施、心贴心的项目服务,把改革激发的强大活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

青岛高新区

聚焦聚力  重塑主导产业新格局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剥离了52项社会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功能区,这也意味着必须精准建立与之高度适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架构,才能避免“装进篮子都是菜”的发展窘境。围绕全市产业方向和区域定位,青岛高新区迅速调整主导产业格局,主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催动产业裂变式发展。

抢抓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重大机遇,青岛高新区精准发力,在智能制造产业上大放异彩。上半年,园区企业宝佳自动化产值增长162%,科捷机器人(注塑机械手和龙门机器人的产销量位列全国第一)增长49.6%,星华智能增长101.6%,新松机器人增长65.3%,盘古润滑产值增长122%——可喜成绩的背后,是青岛高新区将原来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众多机器人相关产业门类“化零为整”的结果。当下,一个涵盖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等各环节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型产业链正在这里发挥效能,企业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相互借力”,共享资源、跨越发展。

“我们全面整合行业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比如西门子、发那科、ABB、酷卡机器人,来为我们下游的客户打造比较完整的数字化、自动化生产线。”青岛力鼎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奕林说,“比如我们给潍柴、重汽,省外的一汽、二汽,给他们配套自动化生产线,用于他们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得益于产业链结构的灵活调整,青岛高新区主导产业在疫情期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其中,“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已累计引进相关项目200多个,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瞪羚企业8家,总投资额超过160亿元。坚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期间,高新区医疗医药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爆发式增长,尚德生物产值增长855.7%,普瑞森医药产值增长61.8%,海尔生物产值增长40.3%。“医疗医药”产业链已累计引进150余个项目与330余家市场主体,总投资超过140亿元。

“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使企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上下游联动,相互赋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部长曾妍说。

为进一步避免产业“点低面散”“集而不群”等现象,青岛高新区研究编制了《“3+1”主导产业细分领域专题规划》,出台《“3+1”主导产业细分领域研究暨对标招商方案》《关于加快产业和人才集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效应初步显现。

高新区项目线上集中签约仪式

平台思维  实现“双招双引”新突破

5月11日接触项目,5月26日即达成合作意向,仅用12个工作日,高新区就与全国500强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河北敬业集团牵手成功。项目落户后,当年就能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跑出了招商的“高新速度”。

高效招商的背后,是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不断强化平台招商,创新“双招双引”打法:举办中国芯大会、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入中关村信息谷专业运营团队运营大荣生态科技园,开园当天就吸引爱泊车等18个优质项目落户;新成立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青岛高新招商集团有限公司2家专业招商公司,引进了火石创造、深圳九州等专业招商公司,先后举办“携手京津冀”等9场“云招商”活动,引进明日世界(华东)数据中心、蔚蓝生物、中版集团青岛数字产业园等优质项目42个,总投资212.8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招商工作面临着全新挑战。据了解,疫情期间,青岛高新区通过短视频、微信群、视频会、线上批复等方式,加大网上推进项目合作力度,共梳理了总投资348.6亿元的40余个重点项目信息。“我们瞄准产业细分领域,力争全年引进主导产业项目400个以上,以招商引资的产业集聚成果打造让企业家舒服的发展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青岛高新区招商部部长李明宽说。

在人才引进方面,作为全市唯一的“人才特区”,青岛高新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人才集聚,积极培育打造“专业化引才、平台化聚才、市场化用才、生态化留才”的人才发展环境。青岛高新区连续4年开展“人才特区”项目评审,为112个高端人才项目发放扶持资金2.2亿元。累计引进院士33人、海内外高层次专家62人。

2020“创客中国”高新区赛区

创新驱动  激发双创之城新活力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以建设全市科技引领城的主引擎和主阵地为己任,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5月,青岛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全省唯一获评开发区、全市唯一获批单位,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已经成为全国“双创”工作的一面旗帜。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全国第3名,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列全国第7位。

7月1日,“蓝贝•高企汇”第十三期开讲,专家讲解科技型企业常用税收优惠政策;7月3日,为期三天的“蓝贝•金融汇”第七期圆满结束,6家企业与“国字头”基金一对一对接;同日,“蓝贝•创享汇”第十九期,法律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线上分享活动如期举行……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服务品牌“蓝贝”在变局中开新局、化危机为转机,打出“云”服务组合拳,累计服务企业2000余家、创客5000余人次,多方面赋能科技企业稳步发展。

近日,工信部公布在科技支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高新区企业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位列其中。悟牛智能改装无人驾驶消毒机器人,将其无偿捐赠到疫情防控一线,成为目前青岛唯一一家进入隔离区部署和调试设备的企业。在悟牛智能抗“疫”过程中,高新区管委对悟牛智能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颁发“防疫抗疫突出科技贡献奖”,以“真金白银”为企业解难题;同时主动积极协助企业落实新办公场地选址,并帮助其对接金融机构,24小时内企业就获批银行贷款1000万元,助力企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去年营业收入30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6000万元,增长近20倍。

“企业发展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来自于青岛高新区管委和企业拧成一股绳的合力。”易邦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刚刚过去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易邦生物荣获全省唯一一个企业科技创新奖,而这背后离不开青岛高新区的赋能。

用半年时间,青岛高新区打造起“小草葱郁、灌木茁壮、乔木参天”的双创生态系统。目前,这里聚集起中关村、腾讯、华为、中兴、百度、微软(中国)等全国知名孵化平台,建成产业载体35个,投入使用孵化器面积约230万平米,认定区级以上孵化载体3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17家,全市最大孵化产业集群已在高新区形成。自主培育了高测科技、海大生物、悟牛智能、简码基因、中科英泰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1家,引进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500余个。引进光电院、声学所等6家中科系院所,中科研发城、西南交通大学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投入运营,康复大学、山东大学国际产业园、青岛中以国际客厅、欧盟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多领域百花齐放的创新平台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作为全市唯一的区域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青岛高新区改革的纵深推进也带动着区内众多产业园区创新能级的提升。其中,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山东半岛自创区发展建设资金1000万元,嘉星晶电公司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资金2500万元。上半年,海纳光电等2家企业入选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塔波尔等4家企业获评山东省瞪羚企业,新认定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融智生物、科捷智能装备等29家企业获批建设青岛市首批技术创新中心,以21.8%的占比,位居全市第一。

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顶格推进  开辟纾难解困新路径

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重点外资企业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产值增长156%,并计划追加2000万美元的投资,企业经济逆势上扬、坚定发展信心的背后,却始于一次并不友好的抱怨。

“虽然企业已经复工复产,但是根据青岛市重污染天气的应急预案,我们无法进行喷涂工作,产能面临着很大的影响,环保要求和企业效益能否兼顾呢?”在一次青岛高新区管委主要领导的企业调研中,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抛出了两个棘手的问题,“另外,以往在夏天用电高峰时,企业总会因供电不足导致生产中断,我们很苦恼。”

青岛高新区管委主要领导 当场表示:“服务企业,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又要有‘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灵活。”调研结束后,青岛高新区针对园区重点外资企业相关问题迅速成立以管委“一把手”挂帅的顶格推进小组,相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申请“绿色工厂”,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企业在保证环保排放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减少停产次数,确保产能达标;积极与国家电网红岛供电中心对接,先期通过高峰调流、优化供电效率等方式,保障企业夏季用电。“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推进盐田变电站建设工作,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用电需求。待相关建设审批手续办理完成后,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将启动盐田站建设工作。”青岛高新区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正成为青岛高新区管委“办事”的新理念,更成为众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的“关键一招”。

近日,高新区企业高测股份顺利完成科创板IPO注册,将于8月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即将成为全市第二家、高新区第一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但企业相关负责人每每谈及这次“上市风波”仍然心有余悸:“当时上交所的科创板上市材料受理马上就要到时间了,但我们的地块手续办理还存在问题,如果2020年上不了市,我们整个企业的发展规划可能将受到极大影响。”

“决不能因一个地块手续办理问题影响企业上市进程!”得知情况后,功能区改革后刚到任的青岛高新区管委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召集相关单位奔赴企业,并马上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压茬推进、容缺受理企业问题。土地挂牌公告当天挂出,并在截止日前3天完成上市材料受理,帮助企业如期完成上市审核。

半年来,青岛高新区工委管委领导带头深入一线发现问题、征求意见、现场办公,上半年共调研企业120余次,协调解决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原材料不足、东碧履带喷涂车间VOCs联网监控设备安装、波尔亚太厂房竣工验收等重大问题20余个。

敢闯风险关口,善断利弊抉择,能解疑难困惑,是当下众多企业家们对青岛高新区改革后干部队伍的第一印象。

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

流程再造  提升项目服务新效能

在功能区改革之前,青岛高新区由产业推进事业部负责项目推进全过程服务。改革之后,印发《高新区占地类产业项目引进服务流程再造实施方案》,建立项目招引落地到建设投产、培育壮大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闭环”,最大限度减少环节、精简手续、压缩时限,推动项目早落地、早竣工、早投产。对于载体内的项目,印发了《关于对产业载体入驻项目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对产业载体入驻项目实行流程再造,缩短工作时限、简化工作流程,取消联审制、实行备案管理,将工作周期压缩到三个工作日之内,盘活载体资源,促进要素集聚。

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新拿地的产业项目,全部按照“拿地即开工”模式快速开工建设,前期拿地的筹备项目也顺利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有海大生物、诗玮雅、斯坦德检测、谱尼测试、拓疆机器人、四机设备、盘古润滑、蔚蓝生物8个建设项目纳入“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其中海大生物、盘古润滑、拓疆机器人、四机设备4个建设项目已取得施工许可证,平均审批时间至少节约30个工作日。“当管委知道我们有土地需求的时候,就开始组织招商、规划、建设等各个部门选择土地。前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包括环评,包括临水、临电接入,确保我们项目进度。”青岛盘古润滑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邵安仓说。“太快了!我们在取得土地成交确认书后2天内便拿到了正式施工许可证,比正常审批时间提早了38天,为我们项目建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海大生物集团项目负责人赵杰高兴地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为最大限度的节省企业的时间,高新区推行“容缺预审查”和“告知承诺制”两种模式,将规划方案审查、环评审查、施工图审查等原本拿地后进行的技术审查提前至拿地之前,工程承发包备案、配套费缴纳等原本在开工之前的手续,可在开工之后办理。通过这两个创新举措,原本几个月才能完成的流程,现在只需几天项目即可合法合规开工建设。“以往一个施工许可证的获得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在越短时间内拿到施工许可证,项目按期完工就越有保障。”中建八局四公司青岛五十八中高新区项目经理陈振峰说。

青岛高新区行政审批大厅

为保障政府投资重点项目招投标顺利开展,青岛高新区大胆突破,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的交易方式,完成了青岛五十八中高新校区项目的招投标交易活动;针对康复大学项目率先采用EPC招标模式,对设计、施工等过程实行一体化招标,为项目后期建设减少了环节,为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争取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2020年19个总投资130.5亿元的市级重点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当年计划投资16.8亿元,1-6月份完成10.3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海尔生物医疗产业园、海尔国际广场北区竣工投入使用;海克斯康产业园厂房、办公楼正在内外装修;青岛网谷同顺园、首创青岛奥特莱斯、嘉星晶电半导体科技产业园、远创国际蓝湾创意园二期、青岛眼科医院红岛扩建工程等5个项目主体封顶。此外,青岛高新区新开工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约50亿元,4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

据了解,青岛高新区正在探索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承诺制”“窗口无否决机制”“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大厅统一考评机制”和“定期回访机制”的六项政府服务新机制,配合“日巡查、周汇总、月通报、季评比、年排名”以及定期开展的“政务开放日”“部长坐班日”等举措,以流程再造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提升产业项目的推进力度。

青岛市首场“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现场

服务求实  展现营商环境新作为

目前,青岛启动了一系列“援企助销”活动,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帮助企业解决订单和销路问题。然而,像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这样“大块头”的公司“转向”却不是一件容易事——项目回款相对较慢,同类型产品较多,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快速打通相关产业链,从而生产出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在得知企业需求后,青岛高新区管委迅速联合青岛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深入企业了解情况,主动为企业解决销售、研发、人才、产业链供应、法律法规等一揽子问题,打破大型企业“船大难调头”的发展桎梏,并在新品交付之日主动为企业“带货”。

“重汽青岛重工公司是中国重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今天,看到公司在研发及生产领域取得的新成就、迸发的新活力,我感到十分振奋,也非常自豪。”在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援企助销——带动青岛汽车产业发展暨渣土车智能监控平台路演活动”的现场,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热情地向社会各界来宾宣传起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及产品结构,推介企业研发的“渣土车智能监控平台”,举行现场“交钥匙”仪式。“希望各市直部门和各界朋友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重汽青岛重工发展,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在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积极开拓市场,最大限度降低当前疫情和国际形势的不良影响,在一、二月份产值同比下滑23.8%,一季度下滑8.6%的情况下,1-6月份产值由负转正,实现增长2.7%。

领导带头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摇旗呐喊,正逐渐成为高新区改革后的常态——组织青岛市首场“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现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近百个;参加机器人线上推介大会,吸引全市逾千名企业家参与;组织企业参加银企对接会、现场解决十余家企业融资难题;参加路演、带货等活动,帮助企业在疫情中寻找机遇……功能区改革以来,青岛高新区“一把手”带队频频为企业“站台”“鼓劲”,画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同心圆”。

“为企业站台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为企业站台就是为发展站台。”青岛高新区管委主要领导表示,“我们立足企业需求,主动靠前帮扶,牢固树立‘围着企业转’的服务理念,尊重企业、爱护企业,营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营商环境,为经济运行保驾护航。”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为进一步将企业服务落到实处,青岛高新区将全区1200余家企业划分为24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置1名网格长加2-3名网格员,对网格内企业进行点对点服务。在具体问题办理方面,实行“1510”工作制,即:1个工作日回应,5个工作日反馈,特殊情况10个工作日完成。自网格化服务开展以来,青岛高新区在企业服务、安全生产、数据统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目前,高新区网格累计解决问题200余项,整改安全隐患2400余处。

此外,针对疫情为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青岛高新区迅速出台扶持企业平稳发展和科技创新等11条政策,从支持区内企业研发,房租减免和产业园区、孵化机构开展抗疫服务工作等方面,鼓励园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和支撑作用,加速科技成果在防控治疗一线的转化应用。目前,青岛高新区已发放“防疫抗疫突出科技贡献奖”奖励资金582万元;审核下达26批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惠及企业223家,拨付资金2.4亿元;区内602家小微企业享受办公租金减免约1464万元。

开放共赢   打造国际合作新高地

“目前世界上仍没有针对单个精细胞筛选的技术,我们很有信心填补这一空白。”在万里之外的以色列,Q-Art医疗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阿隆•沙列夫坐在电脑前,通过视频形式向来自中国的医疗机构及投资者介绍其团队项目——自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4月份试营业以来,这种跨国际的项目交流和产业对接活动正在成为常态。

“我们依托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协助青岛中以天梯创新技术研究院举办线上交流活动,响应了中央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纳新表示,“目前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已经完成实体平台建设,‘空中客厅’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我们希望通过双平台同时推进的方式,让以色列的朋友们能非常舒服地寻找合作伙伴,将青岛高新区打造成以色列人在中国的‘首站地’和‘温馨驿站’。”

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所在的位置是青岛高新区的核心区域——智力岛,岛上链接着欧盟、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和人才资源:欧盟创新中心、日本ワンダフルフライ株式会社(WFC)青软实训产教融合基地、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布局于此;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走进硅谷、伦敦、柏林,“中以创投家”进行全球巡回路演,美国硅谷11个高科技项目来青岛高新区投资路演、以色列创业加速器StartupEast来访、芬兰萨洛市市长来访、芬兰国际创新项目亮相……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在青岛高新区频频上演,为青岛打造中国北方新的开放战略支点汇集技术、汇聚资本、汇合要素。

顺应城市开放大势,融入时代开放大局,正加速着青岛高新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的步伐。其中,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已连续举办5届中国(青岛)-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累计吸引中欧政商代表超过2000人次参会,涵盖西班牙、法国等近30个国家,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640余项。

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共引进高端海内外人才项目50余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专家130余名,专家引进数居青岛市前列,海外归国人才700余人,其中外籍常驻人员164名,外籍专家32名。

搞活队伍   开创担当作为新局面

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功能区改革是省委市、委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和青岛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的具体改革举措,最根本的就是要激发内生动力,搞活干部队伍。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机构由原来的22个部门压缩为“八部一委”,干部队伍从平均年龄42岁降为平均年龄35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由37%提高到52%。

为持续激发这支年轻队伍的内在活力,青岛高新区坚持“三化一型”标准,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倡导“勇争第一、唯旗是夺”“扎根高新、奉献高新”“尊重企业、爱护企业”“深入思考、扎实行动”“立说立行、马上行动”“充满活力、追求时尚”“严守规矩、守住底线”七种机关文化。先后2次召开机关作风建设大会,建立“夜学”机制,并配合全市开展“燃烧激情、建功青岛”主题实践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激励作用,坚决破除“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逆向激励,树立起以“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近期,青岛高新区纪工委出台《关于激励担当作为、争创一流的实施意见》,通过“3项教育”“3项制度”“6项机制”建立起崇尚实干、鼓励担当的清晰制度导向,设立担当作为奖,旗帜鲜明的为担当作为者“撑腰”“鼓劲”。同时,出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清单(2020)》为党员干部们划出干事创业“安全区”。鼓励党员干部们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闯,“燃”起来、跑起来,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激励下,这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已然展现出敢闯敢拼的“精气神”和担当实干的“高新精神”。

创业大厦的深夜灯火通明,周六日也同样如此,挑灯夜战已成常态,高新区的党员干部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五一”过后疫情刚稳定,招商部门便主动出击,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同时奔赴全国各地,北京、深圳、上海、西安、合肥、苏州、温州、潍坊……短短40天,招商人员走访项目32个,达成意向项目22个。6月初北京突发疫情后,当月赴京招商达14名之多,大家按规定要进行核酸检测,在检测现场,招商小分队成员们的眼中看不到一丝畏惧,他们彼此加油打气:“没有风险哪有收获。不过为了家人和同事的安全,咱们还是应该排除一切可能的危险因素,遵守防疫要求,不能让积极性和招商工作迫切性越过安全底线。”

今年是改革后的开局之年。高新区已然树起了“勇争第一、唯旗是夺”的大旗,党员干部们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在青岛高新区铺就的“快跑、再快跑”高速公路上奋起直追。

如果将科技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那改革就是驱动引擎不断加速的源动力。站在未来看现在,如何将功能区改革成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引领作用?青岛高新区正在以改革作为“冲击钻”对原有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当前,一个主责主业更加清晰、主导产业更加聚焦、运行机制更加顺畅的高新区正在不断创新思路打法,不断汇聚发展势能。这是青岛高新区经济指标逆势上扬的根本,也是新一代“高新人”身上敢于破除一切制约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的改革创新之魂。

通讯员 李青健  半岛网记者 徐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