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全市第一 青岛高新区为什么能?

2020-08-05 22:0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4532)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李兵  娄花

今年上半年,GDP预计增长5.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1.7%,增速全市第一;工业投资实际增长56.5%,增速全市第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7%,增速全市第二……这份硬核“半年报”,来自青岛高新区。

完成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九个多月来,青岛高新区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把改革作为“冲击钻”对原有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冲锋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四大“核心战场”,切实将功能区改革举措落实到提升发展之“质”、聚势发展之“速”的细微处,不断裂变新要素、催生新动能。

“改革铸雄师,阔步新征程”,驾车行驶在火炬路上,醒目的标语迎面而来。青岛高新区面临的,是功能区改革,更是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生产力的变革。一个“雄”字,凸显决胜信念之坚、争先豪情之盛。对于踏上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的青岛来说,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一支这样的赳赳铁军,战旗招展,阔步前行!

聚焦聚力

主导产业开创新局

59.76%,11.99%。

前者是高新区企业海尔生物2019年归母净利润的增速,后者是其2019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以研发创新为动力,这家医疗健康行业的“新军”从亮相之日起就一路高歌猛进,围绕生物安全,其不仅拥有行业领先的低温存储核心技术,还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共创共赢的生态平台,在疫苗生态、血液生态、样本生态和药品试剂生态等发力“新基建”。在高新区,像海尔生物这样的高成长性企业接连涌现,“高”“新”底色愈发亮眼。

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剥离了52项社会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功能区,这也意味着必须精准建立与之高度适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架构,才能避免“装进篮子都是菜”的发展窘境。围绕全市产业方向和区域定位,青岛高新区迅速调整主导产业格局,主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催动产业裂变式发展。

抢抓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重大机遇,青岛高新区精准发力,在智能制造产业上大放异彩。上半年,园区企业宝佳自动化产值增长162%,科捷机器人(注塑机械手和龙门机器人的产销量位列全国第一)增长49.6%,星华智能增长101.6%,新松机器人增长65.3%,盘古润滑产值增长122%——可喜成绩的背后,是青岛高新区将原来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众多机器人相关产业门类“化零为整”的结果。当下,一个涵盖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等各环节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型产业链正在这里发挥效能,企业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相互借力”,共享资源、跨越发展。

得益于产业链结构的灵活调整,青岛高新区主导产业在疫情期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其中,“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已累计引进相关项目200多个,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瞪羚企业8家,总投资额超过160亿元。坚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期间,高新区医疗医药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爆发式增长,尚德生物产值增长855.7%,普瑞森医药产值增长61.8%,海尔生物产值增长40.3%。“医疗医药”产业链已累计引进150余个项目与330余家市场主体,总投资超过140亿元。

“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使企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上下游联动,相互赋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部长曾妍说。

为进一步避免产业“点低面散”“集而不群”等现象,青岛高新区研究编制了《“3+1”主导产业细分领域专题规划》,出台《“3+1”主导产业细分领域研究暨对标招商方案》《关于加快产业和人才集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效应初步显现。

平台思维

“双招双引”纵深突破

12天,100亿元。

前者是高新区与全国500强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河北敬业集团从接触项目到达成合作意向的工作日天数,后者是项目落户当年就能实现的营业收入。在“双招双引”这个第一战场上,“高新速度”风驰电掣。

高效招商的背后,是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不断强化平台招商,创新“双招双引”打法:举办中国芯大会、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入中关村信息谷专业运营团队运营大荣生态科技园,开园当天就吸引爱泊车等18个优质项目落户;新成立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青岛高新招商集团有限公司2家专业招商公司,引进了火石创造、深圳九州等专业招商公司,先后举办“携手京津冀”等9场“云招商”活动,引进明日世界(华东)数据中心、蔚蓝生物、中版集团青岛数字产业园等优质项目42个,总投资212.8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

青岛·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招商工作面临着全新挑战。据了解,疫情期间,青岛高新区通过短视频、微信群、视频会、线上批复等方式,加大网上推进项目合作力度,共梳理了总投资348.6亿元的40余个重点项目信息。“我们瞄准产业细分领域,力争全年引进主导产业项目400个以上,以招商引资的产业集聚成果打造让企业家舒服的发展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青岛高新区招商部部长李明宽说。

在人才引进方面,作为全市唯一的“人才特区”,青岛高新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人才集聚,积极培育打造“专业化引才、平台化聚才、市场化用才、生态化留才”的人才发展环境。青岛高新区连续4年开展“人才特区”项目评审,为112个高端人才项目发放扶持资金2.2亿元。累计引进院士33人、海内外高层次专家62人。

创新驱动

双创之城活力奔涌

3,7。

前者是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青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的排名,后者则是青岛高新区在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方面位居全国的位次。纵观全省,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榜首。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以建设全市科技引领城的主引擎和主阵地为己任,科技创新风生水起。

7月1日,“蓝贝•高企汇”第十三期开讲,专家讲解科技型企业常用税收优惠政策;7月3日,为期三天的“蓝贝•金融汇”第七期圆满结束,6家企业与“国字头”基金一对一对接;同日,“蓝贝•创享汇”第十九期,法律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线上分享活动如期举行……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服务品牌“蓝贝”在变局中开新局、化危机为转机,打出“云”服务组合拳,累计服务企业2000余家、创客5000余人次,多方面赋能科技企业稳步发展。

近日,工信部公布在科技支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高新区企业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位列其中。悟牛智能改装无人驾驶消毒机器人,将其无偿捐赠到疫情防控一线,成为目前青岛唯一一家进入隔离区部署和调试设备的企业。在悟牛智能抗“疫”过程中,高新区管委对悟牛智能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颁发“防疫抗疫突出科技贡献奖”,以“真金白银”为企业解难题;同时主动积极协助企业落实新办公场地选址,并帮助其对接金融机构,24小时内企业就获批银行贷款1000万元,助力企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去年营业收入30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6000万元,增长近20倍。

用半年时间,青岛高新区打造起“小草葱郁、灌木茁壮、乔木参天”的双创生态系统。目前,这里聚集起中关村、腾讯、华为、中兴、百度、微软(中国)等全国知名孵化平台,建成产业载体35个,投入使用孵化器面积约230万平米,认定区级以上孵化载体3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17家,全市最大孵化产业集群已在高新区形成。自主培育了高测科技、海大生物、悟牛智能、简码基因、中科英泰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1家,引进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500余个。引进光电院、声学所等6家中科系院所,中科研发城、西南交通大学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投入运营,康复大学、山东大学国际产业园、青岛中以国际客厅、欧盟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多领域百花齐放的创新平台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

作为全市唯一的区域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青岛高新区改革的纵深推进也带动着区内众多产业园区创新能级的提升。其中,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山东半岛自创区发展建设资金1000万元,嘉星晶电公司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资金2500万元。上半年,海纳光电等2家企业入选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塔波尔等4家企业获评山东省瞪羚企业,新认定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融智生物、科捷智能装备等29家企业获批建设青岛市首批技术创新中心,以21.8%的占比,位居全市第一。

顶格推进

出手亮招,纾难解困

2000万美元,1。

前者是青岛高新区重点外资企业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计划追加投资的金额。这家企业坚定扎根高新区,谋求事业大发展的信心,却源自后者——一次并不友好的抱怨。

“虽然企业已经复工复产,但是根据青岛市重污染天气的应急预案,我们无法进行喷涂工作,产能面临着很大的影响,环保要求和企业效益能否兼顾呢?”在一次青岛高新区管委主要领导的企业调研中,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抛出了两个棘手的问题,“另外,以往在夏天用电高峰时,企业总会因供电不足导致生产中断,我们很苦恼。”

“服务企业,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又要有‘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灵活。”青岛高新区管委主要领导当场表示。

调研结束后,青岛高新区针对园区重点外资企业相关问题迅速成立以管委“一把手”挂帅的顶格推进小组,相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申请“绿色工厂”,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企业在保证环保排放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减少停产次数,确保产能达标;积极与国家电网红岛供电中心对接,先期通过高峰调流、优化供电效率等方式,保障企业夏季用电。“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推进盐田变电站建设工作,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用电需求。待相关建设审批手续办理完成后,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将启动盐田站建设工作。”青岛高新区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正成为青岛高新区管委“办事”的新理念,更成为众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的“关键一招”。

高新区项目线上集中签约仪式

近日,高新区企业高测股份顺利完成科创板IPO注册,将于8月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即将成为全市第二家、高新区第一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但企业相关负责人每每谈及这次“上市风波”仍然心有余悸:“当时上交所的科创板上市材料受理马上就要到时间了,但我们的地块手续办理还存在问题,如果2020年上不了市,我们整个企业的发展规划可能将受到极大影响。”

“决不能因一个地块手续办理问题影响企业上市进程!”得知情况后,功能区改革后刚到任的青岛高新区管委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召集相关单位奔赴企业,并马上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压茬推进、容缺受理企业问题。土地挂牌公告当天挂出,并在截止日前3天完成上市材料受理,帮助企业如期完成上市审核。

半年来,青岛高新区工委管委领导带头深入一线发现问题、征求意见、现场办公,上半年共调研企业120余次,协调解决青岛海湾索尔维化工有限公司原材料不足、东碧履带喷涂车间VOCs联网监控设备安装、波尔亚太厂房竣工验收等重大问题20余个。

敢闯风险关口,善断利弊抉择,能解疑难困惑,是当下众多企业家们对青岛高新区改革后干部队伍的第一印象。

开放共赢

国际合作高地“更高”

网络上曾经流行一种声音:“黑科技”只服以色列。以色列不足千万人口,但每年都在诞生千家科技创业公司。7月29日,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启动仪式在青岛高新区亮相,以色列企业和创业者在中国有了“打卡地”和“温馨驿站”。“创新之国”通过高新区走进青岛、走进胶东、走进山东、走进中国这个“超级市场”,碰撞中以全面创新合作的无限精彩。

中以国际客厅

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所在的位置是青岛高新区的核心区域——智力岛,这个驾车5分钟即可环绕一周的“岛”却链接着欧盟、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和人才资源:欧盟创新中心、日本ワンダフルフライ株式会社(WFC)青软实训产教融合基地、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布局于此;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走进硅谷、伦敦、柏林,“中以创投家”进行全球巡回路演,美国硅谷11个高科技项目来青岛高新区投资路演、以色列创业加速器StartupEast来访、芬兰萨洛市市长来访、芬兰国际创新项目亮相……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在青岛高新区频频上演,为青岛打造中国北方新的开放战略支点汇集技术、汇聚资本、汇合要素。

顺应城市开放大势,融入时代开放大局,正加速着青岛高新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的步伐。其中,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已连续举办5届中国(青岛)-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累计吸引中欧政商代表超过2000人次参会,涵盖西班牙、法国等近30个国家,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640余项。

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共引进高端海内外人才项目50余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专家130余名,专家引进数居青岛市前列,海外归国人才700余人,其中外籍常驻人员164名,外籍专家32名。

担当作为

建功青岛自有“高新人”

“太快了!我们在取得土地成交确认书后2天内便拿到了正式施工许可证,比正常审批时间提早了38天!”海大生物集团项目负责人赵杰高兴地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功能区改革之后,青岛高新区聚焦流程再造 ,提升项目服务新效能,最大限度减少环节、精简手续、压缩时限,推动项目早落地、早竣工、早投产。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新拿地的产业项目,全部按照“拿地即开工”模式快速开工建设,前期拿地的筹备项目也顺利开工建设。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2020年19个总投资130.5亿元的市级重点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当年计划投资16.8亿元,1-6月份完成10.3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据了解,青岛高新区正在探索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承诺制”“窗口无否决机制”“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大厅统一考评机制”和“定期回访机制”的六项政府服务新机制,以流程再造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提升产业项目的推进力度。

流程再造顺利推进的背后,是关键的人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如今,在高新区的党员干部中,一种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闯,“燃”起来、跑起来的战斗姿态蔚然成型。

“重汽青岛重工公司是中国重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在中国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援企助销——带动青岛汽车产业发展暨渣土车智能监控平台路演活动”的现场,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热情地向社会各界宾推介企业。

领导带头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摇旗呐喊,正逐渐成为高新区改革后的常态——组织青岛市首场“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现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近百个;参加机器人线上推介大会,吸引全市逾千名企业家参与;组织企业参加银企对接会、现场解决十余家企业融资难题;参加路演、带货等活动,帮助企业在疫情中寻找机遇……功能区改革以来,青岛高新区“一把手”带队频频为企业“站台”“鼓劲”,画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同心圆”。

7月22日,于守准顶着烈日,再次走访埃地沃兹。他是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部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为企服务的网格员。点对点服务三个月多来,他早已对企业的情况烂熟于胸,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头疼脑热”,于守准都及时掌握、及时上报、及时反馈。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为进一步将企业服务落到实处,青岛高新区将全区1200余家企业划分为24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置1名网格长加2-3名网格员,对网格内企业进行点对点服务。他们严格执行“1510”工作制:1个工作日回应,5个工作日反馈,特殊情况10个工作日完成。

创业大厦的深夜灯火通明,周六日也同样如此,挑灯夜战已成常态,高新区的党员干部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比学赶超、奋勇争先。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干部队伍从平均年龄42岁降为平均年龄35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由37%提高到52%。这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昂扬着敢闯敢拼的“精气神”和担当实干的“高新精神”。

如果将科技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那改革就是驱动引擎不断加速的源动力。站在未来看现在,如何将功能区改革成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引领作用?青岛高新区正在以改革作为“冲击钻”对原有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塑性改革。当前,一个主责主业更加清晰、主导产业更加聚焦、运行机制更加顺畅的高新区正在不断创新思路打法,不断汇聚发展势能。这是青岛高新区经济指标逆势上扬的根本,也是新一代“高新人”身上敢于破除一切制约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的改革创新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