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王普——一位著名核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的山大情缘

2020-08-06 22:0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52311)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乍一看到王普这个名字,相信有不少读者和半岛记者有着一样的困惑:王普是谁?一本厚厚的《王普先生纪念集》,让半岛记者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一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翻阅众多王普先生的同仁、学生回忆录,不难得出结论,王普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在学术界颇具名望,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历史埋没。如今,山大校园内,王普先生的铜像正手抚课本,用慈祥的目光欢迎着新生的到来。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走近这位物理大家,回顾他与青岛、与山大的那份难解的眷恋之情。

“加速度的时代当前,我们常常站在时间的河流前徘徊,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是王开生先生的《四方往事》序言(《时光的摆渡人》崔燕作)中的一句话,读完之后深有感触。

2018年9月1日,《人文青岛》第二季举办新书发布研讨会,多位文史大咖莅临,他们都有专门书写青岛的专著问世——城市人文思想史研究者李明先生的《青岛往事》,地产人物王灏远先生的《西镇感旧录》,身处商界却兼具美食家、书法家的作家王开生先生的《四方往事》。作品中渗透着他们对这座城市、对家乡的感悟,细细读来,大事小情,情深意长。

写在王普先生之前,是因为有感于他们对故土同样深切的眷恋之情。

王普,字贯三,1902年9月出生于今沂南县依汶镇东贯头村,王家是个书香之家,王普先生的父亲是山东省立第三师范(校址在聊城)的学监。王普是家中的独子,有两个妹妹。在那个年代,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优越性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上,所以8岁起,王普就能够随父母到聊城的小学就读,1922年,当青岛回到祖国的怀抱时,王普已经在山东省立第二中学高中毕业。“同年,由父母包办,与一比他大几岁的女子成婚,生有一女”(《中国现代早期物理学家王普》陈国柱作)。

也是从这一年起,王普离开故土,外出求学,家乡成了他一生的牵挂。

1922年,王普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升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192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这年暑假他在北京另外自由结婚,夫人名林舒志,时年18岁,上过初中。岳父是前清官吏,福建莆田人”(《中国现代早期物理学家王普》)。1928年秋,王普赴上海,任职于中央研究院,“由于不适应上海的气候,一年后辞职回山东”(《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王普回到济南担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创办,校方聘请他去创办物理系。1935年,他考取山东省公费生,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确定了他此后的核物理学研究方向,也为他此后蜚声国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王普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并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转赴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一年,做与裂变有关的研究,他和同事发现铀和钍的原子核在裂变时缓发中子的现象,是见证核裂变时代开始的中国人,而且也是最先在核裂变领域里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的中国人中的一位。

此后,王普远离家乡,辗转于国内外,但他一直心系故乡。据王普先生的儿子王沂光先生称,“父亲虽然少年时即离乡外出求学,然后出国留洋、回国任教于北京、青岛、济南等地,但是,他一生都记挂老家、情牵故乡,一生乡音未改,一口浓重的家乡话让人一听便知道是沂蒙山人。甚至于,父亲将我们姐弟几个起名为王沂坦、王沂明、王沂华、王沂青、王沂光,将‘沂’字作为我们的辈分,这其中寄托着他多么深厚的故乡情结!”

《王普先生纪念集》执行主编王任和王普先生是老乡,他在《追寻王普先生的足迹》中提到,八百里沂蒙,远有五贤功德,近有英烈事迹,从东夷文化到沂蒙精神,人杰地灵,源远流长。沂蒙之子王普走出沂蒙,心系沂蒙。

多年之后,出生生长在北京的王沂光先生,曾代替父亲回到家乡寻根。“我在沂南东汶河畔的老家驻足,老宅已经不在,但是同一支脉的老人还清楚地记得我父亲的样子和他当年回家探亲时的情景。父亲王普,被称作‘沂蒙山走出的第一位留洋科学博士’。老家的人也都知道父亲王普是个大科学家,还说:他上世纪20年代就读北大、上世纪30年代就出国留洋了……父亲一生牵挂故乡,故乡的人们也一直在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