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感染零传播 青岛市急救中心打出漂亮的城市疫情保卫战

2020-08-07 11:1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3298)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齐娟

接听电话125792个、救护车出诊36273次,转运发热病人4802人次、使用负压救护车转运1383人次……这一组数字,是青岛市急救中心自今年1月22日至今完成的一项项具体的工作,看着不是特别庞大,但是落实到与疫情相关,就显得弥足珍贵,特别是零感染、零传播。

半岛都市报报道

未雨绸缪,准备充分

与承担“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医院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岛市急救中心全局忙而有序、忙而有力,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青岛市急救中心已未雨绸缪做好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充分准备。3年前就前瞻性提出全市各区市急救中心配置负压救护车的建议,现全市共有22辆负压救护车,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着眼于平战结合,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专业化院前传染病洗消区,疫情期间完成了100余次的救护车洗消任务。年度培训2万余人的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也为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以青岛市急救中心-各区市急救中心-急救站的城乡一体化的三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也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逐步壮大,非急救转运服务能力也日新月异,这也是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成果的重要因素。

青岛市区急救半径已突破至平均2.1km

120打造国内领先急救网络

急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治理水平,代表着城市文明的高度。过去的三年,青岛市急救中心在全市六区紧锣密鼓地新建了55个急救单元,补助范围也从市内四区扩展到全市六区,运行费补助统一提高到每车次324元标准,财政投入力度和补偿幅度位居全国首位,2019年底青岛市区急救半径已突破至平均2.1km。

疫情中,充分发挥“前沿哨所”作用,在调度指挥系统中增加传染病防护预案,第一时间实施流行病学史调查,从源头上切断了院前疫情传播链,截止日前已开展流行病学史调查4万余次。以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MPDS)为“武器”,针对不同患者科学评估病情、实施电话指导,根据病情分级分类调度救护车辆,提高急救服务效率,极大满足了市民在疫情防控及日常急救中多样化的急救服务需求。

创新机制,开展航空急救

着眼于疫情防控未来需求,青岛市急救中心加快了航空医疗救护体系建设步伐,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已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各医疗机构、通用航空运营单位、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工作合力。

以香港圣约翰培训基地、青岛市急救中心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中心、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培训基地、UIA航空医疗救护培训基地等为抓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术交流、人才培育,现已培训航空医疗队伍1000余人。2019年,青岛市急救中心荣获2018~2019年度第八届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国际会议最佳院前急救机构奖、半岛救援联盟机构杰出贡献奖。

非急救转运,造福更多患者

2019年11月26日,非急救转运平台和“96120”专线在全省率先启用,非急救转运服务进入市场化、法制化、专业化轨道。这是全国唯一的政府支持主导、政府与社会机构广泛参与样板组织,也是一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改革创新案例。截至日前,平台日均出诊50车次,累计出车1.1万车次,在疫情防控中圆满完成湖北籍及境外旅客的50余次转运任务、转运人员83人。

青岛市急救中心以双招双引为第一战场,坚持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多方引导责任强、专业强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非急救转运队伍中来,最终由青岛西海岸医疗健康发展有限公司与联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达成共建青岛康鸿优护送健康服务有限公司的协议,联合开展青岛市非急救转运平台建设、日常转运工作。青岛急救走出了一条在国内院前急救行业内能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