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寻鲜记:养海富海 青岛西海岸新区2000岁杨家洼渔港唱响新渔歌

2020-08-30 20:2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9228)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谷朝明

今年9月1日是青岛的开海季。对市民来说,餐桌上又可以增添许多肥美新鲜的海鲜;而对靠海吃海的渔民来说,一年中最忙碌的丰收季就要到来了。

记者近日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杨家洼渔港,这里和春秋战国时期五大港口之一的琅琊港毗邻。在渔港码头上,一排排渔船随波跌宕整装待发,国家级中大型海洋牧场的海上平台正在下水拖运,传统渔业和新型渔业在这里汇聚,好一幅繁忙的秋水渔歌画卷。

杨家洼渔港

捕鱼<<

2000多岁古渔港 

船上豪爽女老大

据众多历史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的秦国,琅琊港日渐繁荣,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杨家洼渔港离琅琊港不远,也是古老渔港码头之一。

“你问这里的渔民是从哪一辈开始捕鱼的?那可说不清,老一辈就是渔民,有这个渔港就有这些渔民。”在杨家洼渔港码头上忙碌的船老大都是男人,唯一一位女船老大特别引人注意。她叫王鑫雨,娘家是崂山沙子口人,婆家是杨家洼人。渔女嫁给了渔民,王鑫雨注定就像这一艘艘渔船,渔港是她人生停栖的地方。

王鑫雨家里有两条船,都是木壳船,“木壳船可比那边停的铁壳船结实耐用多了,木壳船使用寿命更长一些。”王鑫雨指着那边的大吨位铁壳船说,“那些二三十米长的大船一出海就是一星期,我这些木船也就十几米,都是当天出海当天回的。”造一艘铁壳大船成本价接近100万,王鑫雨家这样规模的木船成本价也要40万左右,“造船厂什么样子都有,你要排船先选好样子,船厂给你做好外壳,船的发动机要自己买。买好放进船壳里去,吊车运到渔港码头,这艘船就可以下水了。”王鑫雨说,当地人管做船叫“排船”,每家每户的船都是他们讨生计的“老伙计”,需要好好爱护。“就像你们每年都保养车一样,船也需要保养,一年保养一两次,每次花费都得一两万元。”

杨家洼渔港上的渔船

渔民的捕捞成本除了造船的支出之外,人工成本也占了相当一部分。“现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了,像我这样规模的船,出海要配5个人工,一个大伙计每月就要2万元。即使是雇短时工,按每天结算的船伙计一天也要几百元,这就将近1千元了吧。”出海打鱼是个风吹日晒的累活,渔民们常用“讨海跑马三分命”来概括其中的危险与艰辛。年轻人已少有涉足这个行业的了。

“我娘家沙子口那边捕鱼都是三产了,这里还是主要产业呢。崂山那边的渔民很多都把船承包给外地人经营,他们坐等拿分红。琅琊镇上的船老大经营海捕营生还都是亲力亲为。”记者在杨家洼渔港码头看到,来来往往忙活的船老大和伙计大都40岁开外的年纪,他们在准备着出海前的检修,或修整渔船,或补网结网,或准备供给。王鑫雨给出海船准备的食品是一编织袋的圆葱,“出海的船上一般都是准备圆葱和圆白菜,也有带肉的,因为船上的鱼是随便吃的,就带些菜就可以了。出海一周的那些大船上还要带米和面。要给船上的伙计们吃好喝好,他们才能有力气捕鱼不是。”

女船老大王鑫雨向记者表示,海上能捕鱼的丰收季就4个半月

渔民在给渔网装铁片

杨家洼渔港上的渔船

渔船旁的供给食物,一袋圆葱

中午的渔港阳光洒在海面上,远处薄雾弥漫,渔船上的小红旗随着微风不停摇曳,就像渔民们期盼开海雀跃的心情。

“大船能打四五万斤鱼回来,我这样的木船能打1万斤鱼回来。”说起每年开海的收获,王鑫雨又打开了话匣子,“打回来最多的鱼就是刀鱼、鲅鱼、鲳鱼,还有螃蟹。鲅鱼游得可快了,小船要开得突突突得快,才能追上它们。”一说起开海的情景,王鑫雨明显兴奋了很多,“等到开海的那天,你再来看看,那可热闹多了。先在自家船旁边放一支鞭炮,然后这里的渔船一起打开马达,嗖嗖地离港开向大海,那场面太带劲了。”对于从事传统捕捞的渔民来说,大海就是粮仓,一船鱼代表着丰收,是生活的希翼。“捕一船鱼回来,除去人工费用和油费,能赚二三千。怎么说呢,开渔季我干这4个月的收入,可能顶你一年的吧。”王鑫雨对记者开玩笑地说。

王鑫雨在码头上的身份不光是船老大之一,她还经营着码头上唯一一家小卖部。小卖部两间平房,货架上简单摆放着矿泉水和饼干。每年的开海季,小卖部就是这码头岸上渔民们唯一可以坐下来歇歇的落脚地。它是古老渔港“江湖”的“龙门客栈”,满身风雨的渔民们从海上归来,抽支烟唠唠嗑,洗一洗腥涩的风尘,继续赶路。

引鱼<<

海洋牧场筑巢引鱼

海底荒地变“粮仓”

开海前的渔港码头,鞭炮声不断,每每有大船下水,就会点一串鞭炮庆祝,这一古老的风俗依然在今天延续着。

一阵鞭炮声响时,记者发现这次下水的不是大船,而是一座大房子。“这是为海洋牧场量身打造的海上平台,它是150平方米大的微藻实验平台,房子里放的是实验器材、水文监测设备等。先用小船把它拖出港,再用大船把它拖到10海里附近的海洋牧场上。它就可以常年漂浮在我们的海洋牧场,用于海洋生物研究。”与传统捕捞的渔民不同,青岛英豪集团智慧海洋创新产业综合体项目建设负责人肖辉在码头上忙活的是全新的现代化渔业。他介绍说,这次下水的海上平台主要是为他们公司和黄海研究所合作的海上科考服务的。

杨家洼码头上,海洋牧场的海上平台正在下水

杨家洼渔港上,已经下水的海上平台在拖运

杨家洼渔港,已经下水的海洋牧场海上平台

因为一直负责海洋牧场的建设项目,在人群中的肖辉有着和码头渔民一样的黝黑皮肤。“海洋牧场就是在原来海里不长生物的贫瘠的地方,搭建鱼礁石、投放木头集装箱,这里就会慢慢长出海藻等海洋生物来,我们会投放一些鱼苗进去,先是小鱼入住进来,再是大鱼入住进来,慢慢这里就会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和陆地上垦荒种庄稼一样,‘荒地’就变成了‘粮仓’。”

肖辉介绍说,他们建设的这个海洋牧场有6000多亩,是国家级规模的海洋牧场,“比如建设用100块钱,国家的扶持政策会占到50元钱。”肖辉说,随着海洋捕捞的增多和近海环境的污染,海里的鱼类资源在逐年减少。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国家为了改善近海海洋环境也在积极地推进很多举措。以前多采用增殖放流的方式,就是向大海里投放小鱼苗,但是海洋资源已经被破坏,投放的鱼苗不一定能长成大鱼。近年来国家比较倾向于扶持海洋牧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把“海洋荒地”开垦成“蓝色粮仓”,这是一个非常能见到成效的方法。

据了解,青岛西海岸新区已有国家级海洋牧场10处,总面积达8万余亩,已形成山东省最大规模的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海洋牧场不光可以养鱼,实现水产资源增收的价值。还可以发展旅游项目,潜水、海钓、海上餐厅等等,投资项目建成后可以‘一鱼多吃’,是可以有多项回报的项目。”肖辉介绍说,目前他们的海洋牧场潜水项目已经开放,预计下半年建设完善后可以与附近的琅琊台景区形成一站式联动的旅游项目。

放鱼<<

百企年产种苗500吨

义务放流反哺大海

“近海的鱼越来越少了”,“老辈捕鱼都是挑一挑,一些小的或者不常吃的鱼就扔了,现在哪舍得扔啊。”记者在杨家洼渔港采访时,经常听到渔民们这样的担忧。事实上,我国海洋捕捞资源总体上已被过度利用,沿海环境破坏,海洋渔业要实现“从捕到养”的战略转变尚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围绕在琅琊镇这些渔港周围的水产养殖也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群。

据了解,琅琊镇现有水产育苗育种企业123家,主要繁育海参、牙鲆、黑头鱼、半滑舌鳎、海马等6类8个品种,年产量500吨,产值近6000万元。

青岛贝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主要养殖鱼苗的企业。走进贝宝公司的黑头鱼养殖基地,就可以看到一个个鱼池分成两排,中间是窄窄的走道。记者走近一个鱼池,满池黑色的小鱼苗立马蜂拥围上前来,很有“花港观鱼”的场景。“养殖车间打开照明灯,小鱼群这是以为要喂食了,所以它们都围过来了。”贝宝公司技术经理蓝功钢解释说,“这些小鱼苗是许氏平鮋,老百姓喜欢叫它们黑头。如果不开灯,它们会均匀排列,自动‘排队’,每条鱼之间的间隔距离都是大体相等的,这是它们很奇特的习性。”

“每个养殖池规格都是5米长5米宽,也就是说一个养殖池是25平方米。一个池子里,8到10厘米的苗种,能盛放1万尾左右,整个一个车间有28个池子,这一个车间就有接近30万苗。”蓝功钢介绍说,8~10厘米长的鱼苗市场价大约在2元钱/尾,这一个车间养殖的鱼苗就达60万元。”

贝宝技术经理蓝功钢在给黑头鱼鱼苗喂养

黑头鱼鱼苗

“海洋网箱养殖中,黑头鱼占了一半。在北方海域的海水冬天是2℃左右,夏天是28℃左右,都是黑头鱼适合生长的温度。黑头鱼在北方海域中既能安然过冬又能度夏,是常见的养殖鱼类。有了这些鱼苗,不用非得等到开海季,也能保证咱老百姓餐桌上一年四季有鱼吃。” 蓝功钢对记者说,“你看到的这些鱼苗可都是咱琅琊港的鱼子鱼孙呢。”

据了解,2010年开始贝宝公司从青岛琅琊台近海鱼礁海域钓捕野生优良许氏平鮋成鱼400尾,平均体重约1.5kg,养殖至体重2kg/尾以上作为亲鱼,2011年开始进行自主苗种繁育,共培育许氏平鮋苗种120万尾,筛选全长5厘米的优质苗种100万尾进行销售。从中随机选取10万尾苗种,置于池塘内进行生态型养殖,养殖至3龄随机筛选雌雄鱼各200尾做为原种亲鱼,用于人工育苗。公司现保有来自黄海海域的野生许氏平鮋原种亲鱼500尾,亲本生长和繁殖状态良好。近年来,公司每年都可培育许氏平鮋苗种200万尾以上。

黑头鱼亲鱼

“黑头鱼是游泳型鱼类,牙鲆鱼却偏懒惰一些,它们待在海底不怎么游动,网箱养殖中网箱底部经常要养殖的鱼种就是牙鲆鱼。” 蓝功钢介绍说,公司育苗还包括牙鲆全雌苗种育苗生产,培育牙鲆全雌鱼苗110万尾;开展了牙鲆家系选育试验,建立优良家系2个。公司达到年培育牙鲆良种亲鱼300尾,年生产优质牙鲆鱼苗300万尾,销往青岛、烟台、潍坊、日照、江苏赣榆等沿海养殖地区供养殖户养殖生产用,所销售的苗种平均养殖成活率大于80%,总创产值500万。

牙鲆鱼鱼苗

“渔业养殖的难点就是要解决养殖环境的问题,我们重点研发了蓝色海洋健康生态养殖重点新型功能性益生菌,来替代传统养殖中大量使用的抗菌药物。”蓝功钢介绍说,公司研发的新型海洋活性抗菌肽功能制剂在2015年还获得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我们的鱼苗都是喝益生菌长大的,非常健康。”

与传统捕鱼业不同的是,像贝宝这样的育苗企业更热衷于做“反哺海洋”的事情,近年来贝宝公司一直参与开展增殖放流工作,2015年,放流全长3-5厘米的许氏平鮋苗种120万尾,2016年放流全长5-6厘米的许氏平鮋苗种20余万尾,义务放流10万尾。

贝宝养殖车间

“炼鱼”

养海马年产值过亿元

“蓝色药材”潜力无限

除了食用鱼和鱼苗的水产养殖,琅琊镇上还有一家特色水产养殖企业——养殖海马。公司创始人辛茂盛是地道的老胶南人,曾就职于原胶南市海渔局,1998年下海后创建了渔业公司——青岛英豪海洋科技集团。

海马是一种稀有名贵的海洋动物药材,药用价值很高,素有“南方人参”之称。海马性温、味甘,作为传统补益中药,在我国有记载的用药历史已有1500 年,具有温肾壮阳、散结消肿、治疗风湿行关节炎、延缓衰老、抗血栓、抗肿瘤和镇静等效果。因此,海马在中医药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已载入国家药典。

2004 年海马属中的所有种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II 类濒危物种,我国也将海马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向大海捕捞天然海马已成为不可能,人工养殖成了满足市场需求唯一的渠道。懂技术的辛茂盛瞅准了这一市场时机,开始了海马养殖业的探索。“海马生长在深海,不喜光、喜安静,对声音和光照非常敏感,海马产子一般都是在凌晨2、3点钟。”辛茂盛介绍说,探索之路异常艰难,经常从国外千辛万苦引进的海马苗种,养着养着突然死了,研究工作就要从头开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摸索,辛茂盛已经成为了海马养殖业内的专家,并担任中国海马产业联盟常务副会长。今年在滨州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海马养殖基地已经投产,同步开启养殖生产及申报“口服海马粉”国家标准。现在基本能实现年产海马300万尾,项目完全建成后年产海马能稳定在800-1000万尾,后续加工产品产值预计在5亿元左右。

“海洋药物非常独特,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辛茂盛介绍说,“为了适应深海环境,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的药物化合物库。我们对海洋药物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蓝色药材’大有可为。”辛茂盛对海洋药材的挖掘研发前景充满信心。

延伸<<

从“靠海吃海”向“养海富海”

千年渔港“乘风破浪”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琅琊镇东、南、西三面环海,海岸线长62公里,可谓是“家底”非常丰厚:近海有7700亩暗礁,2.1万亩滩涂,可使用海域面积20万亩。全镇有35个沿海渔村,从事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的渔民6000余人。有琅琊港、杨家洼港等大小渔港7处,渔船1300余艘,造船厂5家。其中琅琊港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我国五大港口之一,也是我国陆上交通和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更是船舶活动的根据地,在航运交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依托海湾优势,琅琊镇已经形成了配套完整的服务产业、水产品加工产业等渔业业态产业链。带动了制冰,网具维修,渔船物资供给,海产品初加工等服务业的发展。

全镇涉海养殖面积14.7万亩,海产品年产量4.3万吨。一是设施化养殖面积6810亩,总产量2700吨,主要养殖品种有黑头鱼、鲈鱼、海参、红鱼、石斑鱼。二是滩涂养殖面积2万亩,总产量3000吨,主要养殖品种有牡蛎、蛤、蛏。三是浅海养殖面积12万亩,总产量3.8万吨,主要养殖品种有黑头鱼、海参、鲍鱼、扇贝、贻贝、牡蛎。

海参苗

海参苗养殖

海参苗养殖

全镇海洋捕捞年总产量3万吨,其中鱼类捕捞量为1.8万吨,甲壳类4252吨,贝类1970吨,其他类5761吨,总产值4.6亿元。拥有海产品加工企业2家,个体经营7户,年加工海参、鲍鱼等各类水产品20余种1.2万吨,产值1.8亿元。另有海产品销售企业71家、个体经营175户,年销售量1.2万吨,销售额2亿元。

全镇渔业总产量达到9万吨,实现渔业产值18亿元。

近年来,琅琊镇坚持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吸纳聚集海洋领域高端人才、科研院所等要素为主攻方向,推动海洋科技全面发展。一是全镇拥有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1家;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的省级水产养殖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专业科研人员73名。二是全镇已有海参、许氏平鲉、海马、蛤蜊、扇贝等14个海产品通过市级及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三是全镇有1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个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7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省级良种育苗繁育科技示范基地,9家市级及以上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四是“琅琊玉筋鱼”已被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琅琊刺参”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申请。

俗话说,“靠海吃海”。但是随着现代化渔业的发展,“吃海”的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以捕捞为主的传统渔业业态,讲究得是“能吃上饭、吃饱肚子”,那么现代化的渔业业态讲究得是“如何吃好、吃得更长远”。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像琅琊镇这样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渔港古镇也在努力转型,从“靠海吃海”向“养海富海”发展,蝶变之路正越走越宽。

杨家洼渔港上的木船

整装待发的渔船